简述:从上一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改革逐渐形成了战国七雄。能在众多诸侯国中脱颖而出的战国七雄,靠的当然不止是军队与武器,更核心的力量在于策略与思想。而策略与思想的来源是何处呢?这就要从诸子百家谈起了,这一集我们一起来探索诸子百家。
图片
一
轴心时代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有一个时期至关重要。这个时期是人的发现和觉醒的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称其为轴心时代。
中国的轴心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在战国时代,被称为诸子百家的各个学派、各种思想交错碰撞,即彼此批评驳议,又相互吸收交融,形成了为后世所称道的百家争鸣。
二
孟子
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对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推崇备至。
图片
孟子遗憾自己不能亲自倾听孔子的教诲,只能成为私淑弟子,但孟子却坚定地视自己为孔子的直接继承人。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但和孔子困厄陈蔡,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同,孟子在各国都受到了统治者的厚待,享有丰厚的待遇。
当年,孟子生平出游第一事就是游梁说惠王。在魏国国都大梁,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段对话流传至今。
国君说:“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会给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呢”?
孟子却毫不客气地回答:“王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只有有仁义就足够了”。
梁惠王虽然多次向孟子请教,但他只想通过战争使魏国扬威于天下,与孟子所主张的仁政爱民,不嗜杀,省刑罚,减免赋税的思想格格不入。
图片
因而孟子的仁政主张很难被统治者真正接受,孟子最终对梁惠王绝望了,生气地说梁惠王望之不似人君,然后离开魏国。
离开魏国后,孟子转赴齐国,他对齐国抱有很大的希望,尤其想尽快到达稷下学宫。
三
稷下学宫
轴心时代的东方,有一所群贤聚集,思想之火无比璀璨的学术中心,它既是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也是战国时期政治咨询和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
图片
这里汇聚了当时最著名的学者。他们收徒讲学,交流论辩,各种思想交流碰撞,成为诸子百家争鸣的最重要的场所。周秦诸子的盛况是在这儿,形成了一个最高峰。
汇聚在稷下学宫的学者被后世统称为稷下学派。事实上,稷下学宫并不存在一个单一的学派,而是包含了儒、道、法、名、兵、农、阴阳等诸家学派。
图片
稷下学士们在稷下学宫授徒讲学,著述立说,他们相互辩论,又相互汲取,成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标志。
到达齐国后,孟子受到很高的礼遇,他继续宣传他的仁政学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四
墨子
在稷下学宫中,孟子和不同学派的学者展开激烈的辩论,他抨击最厉害的当数当时广为流行的一种学说,即墨家。
孟子是邹城人,墨子是滕州人,两个人的家乡离得很近,又都是师从儒家,但两者秉承的学术思想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甚至完全对立。
图片
战国初年,楚国要攻打宋国,墨子一个人风尘仆仆赶了十天路来到楚国,劝说楚王放弃攻打宋国的计划。
游说楚国国君的同时,墨子和楚王请来的能工巧匠公输班进行了一场模拟攻防战。公输班组织了九次进攻,被墨子九次击破,公输班的办法用尽了,墨子的应对方法还有余,墨子也依靠自己高超的防御术成功化解了两国的一场战争。
图片
墨子的楚国之行,是贯彻他一如既往的兼爱、非攻主张。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的思想也是墨家的主要思想。
墨子对自己的学说身体力行,他生活极其简朴,和弟子们吃菜羹,穿粗布短衣,为了制止兼并战争,他们奔走在各国之间。和其他学派相比,墨子和他的弟子们可能更像一个苦行僧团体,信奉墨子学说的人称为墨者。
图片
墨者一开始就是一个有组织的团体,他们的最高领袖称为钜子。钜子职位由前任传给他所认可的贤者,墨子则是墨家的第一位钜子。
墨者内部有严密的法规,所有的墨者都得服从钜子的命令,他们有着最坚定的意志,为了反对战争,为了使天下人都相亲相爱,可以毫不计较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
他们以自苦为极,严格服从纪律,人人皆可赴汤蹈火,死不旋踵,这也是他们之所以能够在乱世中受到尊崇的原因。
然而,在儒者眼中,墨家完全排斥礼乐的做法无疑是极端的。
孟子出生比墨子晚,没有见过墨子,但他对墨子及墨家学说非常了解,他抨击墨家兼爱思想,认为不重视礼,不分亲疏贵贱的兼爱是糊涂的。
在诸子百家当中,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无疑是最讲究中庸之道的,他们不走极端,讲究仁义礼乐,追求天下和谐的秩序,怀有救济苍生的远大理想。
图片
然而,在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战争频仍的时代,孟子和孔子一样虽然周游列国,不惮艰险以弘扬儒家,但终究不能为用,晚年时也选择了教学著述之路。
五
老子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一书中的曾记载了孔子向老子问学的故事。孔子说老子像神龙一样深不可测。
传说老子看到周道衰败,骑着一头青牛西出函谷关。
汉朝人刘向在《列仙传》中这样写道,老子西游,关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老子骑牛,紫气东来,这是后人为老子附会的,神仙一般的描述。
图片
而且,因为画里的老子的坐骑不是马,而是牛,据说也有特指。
马所代表的乾卦所生发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合乎孜孜不倦的入世进取的儒家特点。
而牛所代表的坤卦所生发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则合乎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主旨。
西出函谷关的老子被关尹喜拦住,非要他写点什么才放他走,结果是老子留下了一篇五千字的文章出关而去,这篇文章就是《老子》,又称《道德经》。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三位老子,他们时代不同,国籍不同,可见司马迁已经搞不清到底哪一个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究竟是否真有其人,问题的解答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1993年,在湖北荆门市郭店村的楚国墓葬中,出土了一批书写于战国中期的竹简,其中就有《老子》的片段。
图片
《老子》历来被视为难读之书,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道。
这是一个生成万物,又不能够明明白白说清楚的道。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图片
道的本质是无为而无不为。为此,老子主张顺应自然之势,放弃争斗,回归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家学者共同的理论基础。
六
庄子
庄子将这种思想发扬得更加绮丽多彩。庄子与老子齐名,世称老庄。
庄子是孟子同时代的人,但与孟子的积极入世相比,庄子的思想完全是出世的,他是道家思想的代表。
生活在战国末期的庄子,深深地体会到社会的动荡和个人在现实面前的无能为力,于是,他主张追求精神自由,而在现实生活中则要讲究无用之用,随波逐流,才能保全自己,体现了一个学者在乱世的无奈。
图片
安徽蒙城是庄子的故乡。直到现在,还有很多非常有趣的故事在传播。
有一天,庄子和朋友惠施一同到濠水游玩,庄子看着水中自由游动的鱼群,感叹说:这些鱼游得悠闲自在,一定非常快乐。
惠施说:你不是鱼,哪里知道鱼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施说: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的感受,你不是鱼,自然也不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现在我们回到最初的说法,你问我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是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才问我的,我是在濠水之上知道鱼的快乐的。
图片
这就是两千多年前发生在濠水之上的那次著名的辩论。
庄子困于现实,羡慕鱼群的自由自在,有感而发。在感悟上,庄子显然十分超脱,但是在辩论上,他却输了,因为他的对手是民辩高手惠施。
七
惠施
惠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也是名家的代表人物。
惠施作为魏国的相国,当纵横家张仪展开连横行动时,惠施也在推动合纵抗秦之策。
但在对抗中,惠施处在了下风,他曾在张仪的逼迫下,改装易行,仓皇逃出魏国。
不过,在学问上,他远胜张仪,留下了自己的声名。
图片
惠施知识渊博,庄子说他的书有五车之多。
有一个叫黄缭的人问惠施:天不会掉下来,地不会陷进去的原因,以及风雨雷霆的发生,惠施想也不想,脱口而应。但惠施是如何回答的,史书没有记载,而惠施的著作大部分已经失传,惠施的答案自然也不得而知。
战国时期,包括惠施在内,有这样一些学者,他们积极于探讨名实的问题,长于辩论,他们提出了一些奇怪的命题,如卵有毛,犬可以为羊,火不热等等,然而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说法,包含了朴素的逻辑学和辩证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图片
这些辩者被后人称为名家,其代表人物除了宋国的惠施之外,还有后期的墨家和赵国的公孙龙。
八
公孙龙
两千三百多年前,当人们已经把老子乘牛过函谷关奉为一个紫气东来的传说时,另一个人骑着一匹白马来到了函谷关前,只是这位乘白马的人并没有受到如同老子般的礼遇。
相反,他被看守城门的秦国卫士拦在了城门之外,这个人叫公孙龙。
图片
公孙龙与惠施同样好辩,当时赵国的马匹流行疫病,为了防止这种瘟疫传入秦国,秦国在函谷关口贴出了告示,凡赵国的马不能入关。
这天,赵国的公孙龙骑着白马来到函谷关前,要入关。
关吏说:你可以入关,但是你的马不能入关。
公孙龙说:我骑的白马不是马,怎么不可以过关呢?
关吏说:白马是马。
公孙龙问:我公孙龙是龙吗,关吏愣住了。
公孙龙说:白是指颜色而言,马是指名称,名称和颜色不是一回事,所以说白马不是马。
关吏被公孙龙的高谈阔论搅得晕头转向,居然放他的马过关了。
图片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还有待考察,但是白马非马,确实是使公孙龙名声大噪的命题。
公孙龙的理论力图把物体的慨念和物体本身区分开来,其中包含了逻辑学方面的探索。
但是,他过于强调概念的存在,使自己陷入了诡辩。
九
邹衍
北京密云,古为燕国渔阳郡。这里流传着一个关于一位稷下学者的神奇传说。
图片
这位学者名叫邹衍,相传邹衍在辅佐燕昭王时的一个春季来到密云,见此地依然还是冬天,寒气太盛,草木不长,百姓生活很苦。于是他便在密云的一个山头上吹起了律管,演奏春之曲,一连吹了三天三夜。
邹衍吹律之后,暖风随即而来,阳光明媚,冰消雪化,农民赶紧耕地下种,这年庄稼长得特别好,五谷丰收。邹衍又从全国找来了许多当地缺少的粮种,交给农民识别,教他们不同的耕作方法,从此这里老百姓的日子渐渐好过起来,为了纪念邹衍,当地老百姓曾经修筑邹子祠。
图片
邹衍吹律的背后,其实是利用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而邹衍就是一位主张阴阳五行,五德终始的学者。邹衍喜欢谈天事,创建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金、木、水、火、土五德相生相克的理论。
后来被用为王朝更迭的理论依据,尤其令人惊奇的是,邹衍在总结了前人对地理知识认知的基础上,加以推理想象,提出了惊世骇俗的假说:大九州说。
图片
他认为中国叫赤县神州。在中国之外,还有九个像赤县神州一样大的州合成一个大州。而这样的大州又有九个,周围有大瀛海环绕,这才是八极。在那里才有八个方面的终极之处,中国只是整个大九州中的八十一分之一。
邹衍的大九州说体现了战国时期的学者对世界的思考。
十
荀子
自汉代开始,在祭祀孔子的时候,开始有其他的儒家人物陪祀,这些陪祀的儒者都是后人认可的历朝历代的儒家代表人物。
他们中间,有孔子知名七十二弟子,有战国的孟子,汉代的董仲舒,南宋的朱熹等人。这些陪祀者数量最为庞大的时候有150多人,他们或者和孔子同处大成殿或者列于大成殿东西厢房之中,一起享受后人的朝圣。
图片
然而当人们把最繁盛的香火供奉给万世师表的孔子,以及诸多儒家大贤的时候,更多的人却没有注意到,可以比肩亚圣孟子的大儒荀子,却不在其中。
图片
荀子曾经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学宫长,是当时最知名的儒者,也是儒家的集大成者。
然而荀子没有出现的孔庙配享的塑像中,并不是疏忽,而是他的主张,在强调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中,显得非常另类,长久没有得到认可。
荀子名荀况,是赵国人,出身法家人物辈出的三晋。
荀子却心向儒学,也是因为出身三晋,荀子的儒学有了不同寻常的法治的色彩,他也更看到了人心之恶,和孟子提出性善论,讲究仁爱不同。荀子提出了性恶说,他认为趋利避害,追求享乐是人的天性,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才能够使人向善。
正因为如此,所以需要礼义来教导民众,需要法令来制约民众,所以礼法是统治的要义,统治者的要隆礼重法,以外在的法规来规范人民。
荀子一改儒家的是古非今,缅怀上古的做法,反对法先王的说法,提出法后王,这使他的思想带有了因时变革、与时俱进的特点。
图片
虽然荀子以及他的学说,没有被孔府承认,甚至不能列于孔庙之中。但荀子的思想却从来没有离开儒学的发源之地。
事实上,荀子的性恶论,只是他不能配享孔庙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是荀子教出来的学生,数千年来一直被儒家所诟病。
荀子有两个非常有名的弟子,他们声名显赫,改变了中国历史的面貌,他们为此后的王朝提供了一套缘法而治的统驭之术。
十一
李斯和韩非
他们的名字是李斯和韩非,韩非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和老师荀子一样,韩非子的学说也融合了诸家之长,不过在取向上,韩非子抛弃了老师倡导的礼义,转而宣传法治,成为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
图片
韩非子认为,没有法令,即使是尧舜这样的圣贤之君,也不能治理好国家;而受到法令的约束,即使是桀纣那样的暴君,也不会把国家乱到难以收拾的地步。
而且,像尧舜那样的圣君百年难遇,像桀纣那样的暴君也是世所罕见,大部分的国君都是中人之资,一个中等的国君,守着法来治理国家,就好比一个笨拙的工匠守着规矩尺寸来做工,怎么也是大致不差的。
韩非提倡君主的极端专制,减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禁止私学,厉行赏罚,奖励耕战,谋求国家富强。
战国法家反对思想自由。但是法家本身却是百家争鸣的产物,其对自然、人性、政治,社会等做了深入地思考,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观点,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法家的政治实践让其学术思想逐渐落实成为一种在当时看来行之有效的治国之术。
当然,其也为随后的统治者在治国中,采用了什么样的理论基础才能长治久安,提供了可供反思的明鉴。
图片
两千多年之后,曾经建高门大屋,有康庄之衢的稷下学宫早已变成了眼前的一抔黄土。
图片
但这黄土孕育和见证了那样一个诸子蜂起、百家迭出的精彩时代。
即便此后秦始皇焚书坑儒,私学被禁止;即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成了千古绝响。
但是,诸子百家异彩纷呈的思想文化遗产,不仅保存于千古流传的丰富典籍,而且绵延不绝的影响历代文坛士林。他们一起塑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独特风貌,塑造了这个民族的历史以及未来。
图片
心得:春秋战国是一个神奇的时代,这个时期群雄割据,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然而这个时期也是思想文化空前繁盛的时期,各种学术思想互相交融碰撞,擦出文化重生的火花。
诸子百家们各有自己的学术与思想,仔细分析他们的思想学说,会发现他们的思想中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既有相互融合的观点,又有互相矛盾的观点,不论哪一门派的思想,都不是完美无瑕的,都有各自存在的局限性。
但是他们又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在用力地思考这个世界的规律,他们都坚持自己的思想观点,不犹豫,不退缩,不善变,甚至宁死不屈。
在那么动荡危险的时代,他们却是那么地坚定与执着,这种精神可贵又可爱。几千年的前辈们尚且如此,处于当今时代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继续传承这种精神呢?
思想是最有力的武器,而坚定是最可爱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