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为什么问孔子这个问题呢?朱子点明说:子贡做生意发了财,先贫而后富,却能做到穷而不卑躬屈膝,富而不骄矜放肆,所以请教老师自己的境界如何。孔子先肯定了子贡的功夫,但也指示了子贡未能达到的境界。
子贡领悟了孔子的用意,于是又问:“《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朱子点明说:子贡自以为无谄无骄就是最高境界了,听到了孔子的话才知道义理无穷,“虽有得焉,而未可遽自足也。”因此孔子才会称赞子贡:“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师徒对话多像禅宗公案呀!
朱子评论说:“然不切则蹉无所施,不琢则磨无所措。故学者虽不可安于小成,而不求造道之极致;亦不可骛于虚远,而不察切己之实病也。”朱子这一段补充也可以说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了。朱注的好处在于有心——能够体察孔门师徒的用心,这是许多现代学者所不能够的,而没有心的作品,就等于什么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