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读徐则臣的第三篇短篇故事。第一篇是《露天电影》,第二篇是意外碰到的《兄弟》,第三篇则是这篇《如果大雪封门》。
虽然他的作品读得不多,但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读起来很“顺手”。一是因为他的作品篇幅不长(仅是看过的这几篇),能始终保持着阅读的“热乎劲儿”;二来,他的语言风格我很喜欢——干练、接地气,虽然有些话粗鄙,但就是透着痛快。更重要的是,我超喜欢他的作品结尾,总是出人意外,却又让人回味悠长。
鸟伯乐在7.14晚给我们带来了关于《露天电影》文章内容的继续精读,体会那些文字背后的奥秘,同时也将文学创作和实际段落结合起来。这篇作业里就不做赘述了。依照所学,我试着对《如果大雪封门》的标题和开头进行一下解读。
一、标题
首先,第一眼看到标题这6个字——如果大雪封门。我立刻产生了如下疑问:大雪封门会怎样?为什么要“如果”?为什么是“封”这个字?如果没有“如果”又会怎样?为什么封住的是门而不是窗或者其他……
我相信任何一个看到这则题目的读者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个题目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玄机等待我们揭示呢?所以,就说到了一篇成功的作品,首先应该有个成功的题目。它除了需要具备对文字主题提纲挈领的作用外,若还能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进入到文章内部想一探究竟,那就是成功的,这即是鸟伯乐之前讲课时说到的“线索作用”。
借由此,我持续地想《如果大雪封门》,这得是多大的雪?哪里的雪?封住了哪户门?如果封了门,人如何进出……甚至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图像——白茫茫一片大地下,只剩下半扇门露出雪面以上,一群人艰难地蹚出一条路来,不知往哪里去了。但是,随着阅读的推进,我发现自己脑海中的这幅图像在不断地修改重置,直到作者落下最后一个字时,原来脑里的那幅图已经所剩无几,全然一副新鲜的画面敞在眼前。那是在钢铁森林之外的矮房区,一场期盼已久的,甚至在漫长的等待中,它几乎让人失去希望的、久违的大雪。它并不能覆盖住高楼大厦,就连那些大楼的玻璃都能轻易地和它势不两立,但它却近在眼前,就在“我”与慧聪的手里和心里,而且这场雪让世界的黑白变得更加清晰,也意味着事件对错的发展方向。这场大雪看似封住了4个底层男生生活的房门,实则是在推开这扇门后,所有人获得的新的拐点——未来生活的方向。所以,我理解,这雪,是作者笔下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综上,作者通过一个疑问的形式设计主题,更有深意。
二、开头解读
接下来,我试着解读下文章的开头部分。因为文中并没有具体标准,我按照自己的理解,认为从前8段可以作为开头(即到“……然后我身后出现了一个晨跑者”这里),以上8段是“我”和慧聪的第一次见面之前发生的故事。
1. 第一段第一句话:“宝来被打成傻子回了花街,北京的冬天就来了。”
解读:首先,这句话中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不同于常规的叙述方法,作者把一件令人悲伤的事情作为凌冽寒冬的序幕,显然更有力量。
其次,宝来是谁?从开篇到结尾,这个人都没有真正出现过,跟他有关的信息只有“被打傻了给父亲接回去”“他一直在屋顶的小板凳”“以前睡的旧床”“为什么被打”和“宝来被打前的愿望——看一场大雪”。虽然宝来的设定是个工具人,但在徐则臣的笔下,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这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开展是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的。比如:如果不是宝来在花川广场被打,慧聪也不会那么早就认识了他(们);不是宝来被打傻了,他的铺就不会空下来,也就不会有慧聪搬入,“我”也不可能突破被鸽哨带来的神经困扰,行健和米箩也不可能在后来的日子里更轻易地得手鸽子;不是宝来曾经许下在屋顶打牌看雪的普普通通愿望,后来没有他的那场雪似乎也不会显得那般珍贵。
所以,在这篇文章里,我再次见识了徐则臣对人物设定和情节推进的高明之处,实为感慨。
2. 第一段“冷风扒住门框往屋里吹,门后挡风的塑料布裂开细长的口子,像只冻僵的口哨,屁大的风都能把它吹响。行健缩在被窝里说,让它响,我就不信首都的冬天能他妈的冻死人。我就把图钉和马夹袋放下,爬上床。风进屋里吹小口哨,风在屋外吹大口哨,我在被窝里闭上眼,看见黑色的西北风如同洪水卷过屋顶,宝来的小木凳被风拉倒,从屋顶的这头拖到那头,就算在大风里,我也能听见木凳拖地的声音,像一个胖子穿着四十一码的硬跟皮鞋从屋顶上走过。”
解读:这几句话里有几个传神的动词,比如:“扒”“裂”“吹(口哨)”“卷”“拉到”。还有几处十分有画面感的描述,如:“(挡风的塑料布)像只冻僵的口哨”“黑色的西北风如同洪水(般)”“(木凳拖地的声音)像一个胖子穿着四十一码的硬跟皮鞋从屋顶上走过”。这几处描写,生活、鲜活地展现出“我”们居住环境的简陋。我个人认为,屋内窘迫的生活环境也是对后文写出的鸽子的生活环境的一个影射——同样的简陋,同样的尴尬(阅读的时候,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另一篇文《兄弟》,环境和背景非常相近。)。尤其是“黑色的西北风”,更给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画上了恰当的底色,死亡是黑色的,在这个故事里,也是借由这个颜色代入了鸽子接二连三的死亡的命运,将人性的贪婪和丑恶一面映照出来。
另外,“行健缩在被窝里说,让它响,我就不信首都的冬天能他妈的冻死人。我就把图钉和马夹袋放下,爬上床。”这句中除了展现出现场的冷外,还通过“缩”和“爬”,表现出人物性格和行事风格的不同。“缩”不仅是个动词,也是人性矮,见不得光的体现。而“爬”隐喻出来的则是我对生活的态度——慢,但却主动。同时,语言上“我就不信首都的冬天能他妈的冻死人”,一方面体现了行健的素质,另一方面对后来的情节——人没冻死,但是鸽子屡屡却被冻死形成了对照。
3. 第一段:“宝来被送回花街那天,我把那双万里牌皮鞋递给他爸,他爸拎着鞋对着行李袋比划一下,准确地扔进门旁的垃圾桶里:都破成了这样。那只小木凳也是宝来的,他走后就一直留在屋顶上,被风从那头刮到这头,再刮回去。”
解读:这句话很有意思,信息量很大,我只能试着解读。
宝来爸扔掉了儿子的万里牌皮鞋。“万里牌”,实则是对被打傻了的宝来是否未来还能出来行万里路的一种讽刺,而父亲说“破成这样了”,然后丢掉了它,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对方是不可能完成这件事情了,所以闹心,不如丢掉。而这个“小木凳”更有意思,一直在屋顶,无论刮风下雨下雪,都在。在我看来,这个小凳子就是宝来的化身,其实他是看到了最后一场雪的,这也是作者精巧设计所在,给人一种希望感。尤其是写到“被风从那头刮到这头,再刮回去”,想想看,万里牌的皮鞋都没了,又能去到哪里呢?可能屋顶就是他最好的归宿吧。总体来说,这一段文字让人深感悲戚。
小结: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字。按照精读分析的标准,我才只看完第一段文字而已,故事的帷幕还没拉开,时间关系,今天的作业暂时停在这里吧。
因为我要去读书啦,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