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读了普希金的小说《驿站长》。
小说的主人公萨姆松•维林老人的命运曾震撼了千万个读者的心,其原因在于作者以写实的手法,艺术的再现了“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这在俄国文学史上尚属首创。作品中所体现的深厚的人道主义和罕见的民主意识,在俄国文学史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萨姆松·维林老人的悲凉命运的确是沙俄时代下层贫民生活的一幅真实缩影。这些穷苦的劳动者善良待人,辛劳终生,而生活回报他们的却是难言的苦楚与永远的凄凉。随着叙事者三访小驿站,人们便由表及里地真正了解到社会中小人物的生舌境遇和他们的内心世界。叙事者初到这个平常的小站时,他感到在贫寒的屋舍里有一种淡淡的温馨。这温馨来自站长老人的热诚和他女儿冬尼娅的娇媚。维林老人虽然生活清苦,劳务繁杂,但他却有一个令他骄傲的女儿。这是上帝赐给他的天使,也是他生活的唯一精神支柱。确实,冬尼娅的存在使他的小驿站平添了多少欢欣和希望,老人的生活也因此而充实。而当叙事者再访小驿站时,主人那微不足道的欢乐已经随着青族军官明斯基的马车的远去而消失了。维林老人也因此变得憔悴而忧郁,他曾怀着焦灼的心情抱着渺茫的希望不辞劳苦到彼得堡去寻找往日生活的依托,巴望能将女儿带回驿站,然而,贵族的冷酷和蛮横却将他的希望击得粉碎。此时的小驿站里只有伤痛和寂寞。当叙事者三访驿站时,那里却已屋在人非了,从新主人口中,来客得知维林老人因饮酒过量而不幸身亡。借酒浇愁愁未消,却添新坟又一座。至此,小说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无限的哀伤。
善于向民众学习的普希金,以他的小说向人们道出了一个生活的哲理: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民间自有真情在,勤劳之中出真知。
小说中的人物刻画也各有特点。维林是故事的第一号主人公,作者对他的塑造采用了直接和间接描写。在直接描写中又着重通过老人的自叙来突出他本人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这样读者不仅对驿站长的外表有所印象,而且能够直接体悟人物的思想情感。对冬妮娅的刻画,主要是侧面描写。作者借维林之口,写出了女主人公独特独具的魅力,“冬妮娅,!冬妮娅!了不起的丫头,……没有一个不夸她,没有一个说她的坏话。……过路的老爷们,借故停下不走,说是要吃顿午饭或者晚饭,其实嘛,不过是为了再多瞧她几眼,那时节无论脾气多大的老爷,一见到她就老实了。”这样以旁人对她的反应来反衬女主人公容貌和灵性的写法与中国汉代乐府《陌上桑门中罗敷的描写相比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驿站长》本是一篇叙事题材的作品,但它却以议论开头,而令人佩服的是叙事者的这些洋洋洒洒的议论不仅不枯燥,反而让人心动。
这个小说中,我印象深刻的句子有:
1.这些遭人唾骂的站长,一般来说大多为人平和天性,助人为乐,爱跟人交往,不求名,也不太逐利。听他们谈话,真可以学到不少有趣和有益的东西,至于我本人,我得承认,我宁愿听听他们聊天,不愿意领教因公出差的某位六等文官高谈阔论。
2.站长睡下了,身上盖件大衣。我一进来就惊醒了他,他爬起来……他正是萨姆松•维林,他老多了,当他正待动手登记我的驿马使用证的时候,我望着他一头白发,满脸皱纹,胡子拉碴,好久没剃,背脊佝偻——三、四年功夫,竟能使一名身强力壮的汉子变成一个衰朽的老头,我怎能不惊讶呢?
3.可怜的驿站长真糊涂,他怎么能允许他的冬妮娅跟骠骑兵一同坐车走呢?他怎么会那样懵懂?当时他的脑瓜干嘛不顶用了?还没有过半个钟头,他心疼了,搅得痛,惶惶然失魂落魄,终于忍不住了,拔腿就去教堂。他到了那一看,人都散了,不见冬妮亚,庭院里没有,教堂门口也没有。
4.那是深秋时节,灰蒙蒙的云层布满天空。冷风从收割了的田野上扑面吹来,利落枝头的黄叶和红叶飘飘乱舞。进村时,太阳快落山了,我在驿站小屋旁边停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