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聪慧少女试云亮 足智军师断文姬
赵云定睛一看,回答他的竟是一名芳华少女。
“京洛处天下之中,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京洛必先受兵。”少女喃喃答道。
赵云瞪大了眼睛,诸葛亮也听得起兴,“若如此,今曹公拥兵自重,囊京洛雄踞江北,是谓天下无事,此时又当怎讲?”
少女先是一愣,转而答道,“若据京洛,则西望大唐,北稳楚汉,亦可面南称雄。故欲征天下,必兴京洛。”
“姑娘见解如此之深,真是神了!”赵云叹服道,轻拍诸葛亮的后背。
这潜台词不就是——孔明军师,她可比你厉害哟!
诸葛亮笑而不语,便用羽扇盖住了赵云的脸庞,遮住了他那“崇拜”的眼神。
“小女不才,从二位的口音斗胆猜测,先生可是琅琊人氏?”少女从诸葛亮抖落的羽扇中证实了自己的猜测。
“而这位公子则来自常山?”
赵云那吃惊的眼神再一次的证实了少女的猜测。
“姑娘冰雪聪明,在下佩服。只是不解,为何姑娘称在下为公子,称他为先生呢?”赵云强抑内心的窃笑。
可不能笑出声!
“小女称先生,乃是见其满腹经纶,而称公子,则是见阁下一身英气。”
诸葛亮点了点头,以扇遮面笑道,“实不相瞒,吾觉得与姑娘似曾相识。”
赵云听了,背过头去,抿嘴忍住笑,再次拍了拍诸葛亮的后背,终没忍住,轻声笑道,“先生搭讪的方式,有些老派了……”
诸葛亮甩手就是一扇子,打在赵云的后脑勺上。
少女害羞地说,“其实,小女子与先生见面伊始,便有这种感觉。”
惊呆的赵云张大了口,不得不感叹诸葛亮真的是故友满天下。
“文姬,你怎么又独自出门啊!”
雄浑的男音,一人身披重甲,双手持铁戟,一步一步地走了过来。满街百姓见了,纷纷绕道而走。
赵云并不认识这个人,不由自主地提高到了十二分的警惕。
“春暖花开时节,京洛大街上这么多好玩的,人家想逛逛嘛!”少女对他撒着娇,这二人看上去像是兄妹俩一般。
“好好好,我陪你玩,要是你走丢了,主公可要我好看!”
诸葛亮捕获到了他的言谈举止,终于从脑海中找寻到了对此人的记忆——虎贲军统帅,典韦。他轻轻拉了拉赵云的便服,示意赵云不要轻举妄动。
少女的脸上荡漾起笑容,“我就知道阿典对人家最好啦!”她临走之前,不失礼貌地与诸葛亮和赵云告别,“抱歉,小女子有事先离开了,从南边来的二位朋友……”
赵云心中疑惑道,“她怎么知道自己和军师是从南方而来?难道她猜出来自己的身份了?”渐渐握紧了长枪。
“直须看尽京洛花,始共春风容易别!”少女笑道,“愿二位在京洛尽兴而归。”
和少女走了一会儿,典韦才想起问她,“方才那二人是何人?”
“或许是一对情侣吧。”少女拉起典韦的手,指着前方热闹的集市,“人家要去那儿逛逛!”二人消失在了人群之中。
过了许久,诸葛亮悬着的心才放下。
“军…先生,这么紧张干什么?”赵云拍打着心有余悸的诸葛亮,诸葛亮这才回过神来。
“什么,那人就是典韦?”赵云刚从诸葛亮的口中得知,战斗力不低于战神吕布的典韦,刚刚竟然就在眼前。
“同是战将,刚刚没能交手,可后悔乎?”诸葛亮笑着问道。
赵云笑着摇摇头。其实要不是为了军师的安危着想,自己可能已经追上去和他大战个三百回合了。毕竟自己血气方刚,同时习武之人,不切磋一下怎么说的过去。
“对了先生,那名少女怎么猜测出我们来自南边?”赵云不解,“她此话一出,我当时便怔住了,生怕她认出我们,差点就抽出枪来要做个决一死战。”
“她定是注意到我用了‘江北’二字,由此推断出我等自南而来。”诸葛亮也是后知后觉,不免感叹道,“此女何其聪明!若吾收其为徒,定是美事一件。”
“算了吧先生,此女一去,犹如石沉大海,再想找到,何其难也!”
“不难!不难!”诸葛亮叹道,“如此算之,她还真是吾故人啊!”诸葛亮告诉他,自己从那名少女的年龄,才华,以及与典韦的关系推算出来,她正是自己故友之女——蔡文姬。
当年,从稷下走出来的诸葛亮年轻而意气风发,他也曾学夫子一样,周游大陆,去探寻夫子口中的无价之宝。失落的朝歌,雄伟的长安,以及西域的云中漠地……都留下了少年的足迹。最终,他选择定居蜀地的草庐,潜心解析这些堪称无价之宝的收集。这些知识的宝藏就是所谓的“天书”。
三分之地有名的学者蔡邕,他所尊敬的长辈和友人,也在研究着知识的宝藏。当诸葛亮周游到了魏地的京洛,碰上了志向相同的蔡邕后,他便成了蔡府中的常客。他们也曾促膝长谈,多次交流有关知识宝藏的发现,探寻“天书”的秘密。
可当诸葛亮离开稷下,来到了蜀地的草庐,潜心研究“天书”之时,却传来噩耗——故友全家遭遇谋害,只有当年还是幼女的蔡文姬下落不明,与此同时,好友珍贵的研究心血也无声无息消失了。人们咒骂蔡邕收养的野兽恩将仇报,只有诸葛亮看出来这是当权者的阴谋。
如今见到的那名少女,正是蔡文姬。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既然蔡文姬还活着,那么蔡邕的研究心血或许还在她那里。”
一想到这里,诸葛亮便激动了起来,与赵云开始苦苦寻找着蔡府,他想要亲自拜访。
风起京洛东,香过京洛西。城南无处觅,城北无处寻。二人找了半日,终于在一个小巷子中迷了路。
“先生,既然蔡文姬是曹操的人,你登门拜访,岂不是自投罗网?”赵云累得气喘吁吁。
这一语可点醒了诸葛亮,他并不是觉得赵云说得有理,而是意识到自己自从入京洛以来,行事做事都比以往草率,原来那遇事不乱,气定神闲的感觉也悄然消失,这是不正常的。
只有一种解释——有位故人,正在用他惯用的精神控制术,影响着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