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利萍—第二次作业

【主题】控制自己的想法

【片段来源】《关键对话》

【R:阅读原文】

【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

这个片段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模型——行为方式模型。这个模型告诉我们,导致我们产生情绪和行为的根本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的主观臆断。如果能够改变自己的主观臆断,我们的情绪和行为也就能顾随之而改变。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在面对事件的时候,我们首先观察事实,然后在脑中构思情节,也就是产生主观臆断。接下来产生感受和情绪,感受和情绪引发我们采取对应的行为。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反推法来找到自己的主观臆断,管理自己的情绪行为。主要通过反思来进行,所以这个方法叫做行为方式回顾法。

1. 关注你的行为表现:我在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2. 确定自己行为背后的感受:是什么样的情绪导致我产生这样的行为?

3. 分析感受背后的想法:是什么样的想法让我产生这样的情绪?

4. 寻找想法背后的事实:重新思考和审视事实,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和真正的事实区分开来。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我们就能够控制自己的想法,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

【今日作业】

请根据上面的【R】和【I】写出你的A1和A2: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特别害怕儿子发脾气、打架、摔东西。最近,儿子保持了每天至少2架的频率,我害怕接到爷爷的电话,我害怕听到哭闹声、责备声。嘈杂的声音吵得我脑袋一片空白,我不知道可以说什么,我一遍又一遍地提醒自己不可以发脾气,不能给儿子树立不好的榜样。昨晚,当我再次听到大儿子的抱怨“弟弟把书撕坏了”,我终于忍不住爆发了。歇斯底里,面目狰狞,怒气冲冠,拿起拖鞋使出全身力气一遍又一遍地揍在儿子身上,满脑子都是儿子发脾气摔东西的讨厌样子。【可怕的行为

此时此刻的我,除了愤怒,什么都感受不到。【行为背后的感受

看着儿子可怜的样子,我慢慢冷静下来。我不敢说话,似乎说什么都错。留下儿子独自在房间,我在阳台陷入深思。我已经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每天我都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儿子却不停地点燃我的怒火。我想尽一切办法去避免他两争吵,他们却总是轻而易举地吵架、打架、摔东西。他们不可能改,我不想再学那些没用的理论,所谓的尊重,我换来的结果就是他们的变本加厉。中国的小孩就得打,打了才能长记性。【主管臆断,是我没有严厉惩罚导致了儿子越演越烈的恶劣行为

真得是这样的吗?子不教,父之过。儿子的行为从哪里来的?似曾相识,爸爸爱摔东西,我偶尔情绪失控也会摔东西。是我们教会了儿子用这样的方式发泄情绪。绝大多数,儿子打架,我更在意的是为什么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已经忘记,他们只是孩子,在我看来不重要的事情,在儿子心中未必不是。我没有做到关注儿子的情绪,反而强行压制。情绪不会消失,只会转移。【找到真正的事实:当儿子出现争吵时,我应该关注事件本身,重点关注儿子的情绪,和儿子一起帮助他们学会控制情绪,而不应该站在成人的角度用放大镜指责。

A2:我的应用(目标与行动)

今天晚上,和儿子商讨情绪控制步骤。

首先教会儿子识别情绪,哪些情绪会出现哪些行为。

当我们声音分贝提高,紧锁眉头,心烦意燥【行为】时,我们要立刻告诉自己,我已经出现愤怒的情绪【行为背后的感受】。

出现愤怒时,我们就立刻闭上嘴巴,进屋,或者喝杯水,先让自己安静下来。然后思考,自己在想什么【主观想法】,自己想的和对方想的是不是一样。

如果说话依然会争吵,我们就用纸写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等到冷静到不会争吵时再拿出来交换查看和沟通。【共同探究客观事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