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临近下班的时间,桌面突然弹出来李白的一句诗,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走出办公楼,抬头便望见一轮下弦月挂在半空。不远处的柳树,泛着新绿。

有点儿烦躁的心情莫名变好。

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一身轻松,心情愉快。本来要被流放到偏远的夜郎,结果走到半路接到了赦令,喜出望外。以至于看到大雁高飞,月出山口这样平常的景致,都饱含诗意,大雁贴心地带走我的哀愁,连山都像懂我似的给我捧上了一轮皓月。

不要嘲笑人家自恋啊,确实是心情一好,看什么都顺心如意,看什么都觉得美好。

同样是月,诗人孤独时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李白还给王昌龄写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同样是愁心,一颗忧愁朋友,一颗忧愁自己。

诗人寄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受诗经比兴传统的影响,诗人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简直是信手拈来。

月这个意象在古诗里非常常见。传诵最广的恐怕就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和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而流行歌曲里也有一首非常有名的“月亮代表我的心”。

为什么月这么容易入诗、入心呢?

可能是因为月有阴晴圆缺,对应人有悲欢离合吧。

而月又是永恒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对比而言,人的悲欢离合显得多么渺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