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在将关于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方法,分别是,反思、以教为学、刻意练习。
今日讲的就是刻意练习。
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吗?
格拉德威尔: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你就可以从平凡到达超凡。
可这只是断章取义罢了,这个理论原本来自一个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进行的研究,埃里克森在1993年发布过一篇论文,讲述的是他对于一个音乐学院三组学生的研究成果,20岁时卓越的学生中就已经练习了一万个小时了,比较优秀的尖子生就练习了8000小时,只能达到音乐教师水平的只练习了4000小时,这就是被格拉德威尔引用的一万小时定律,他忽视了这个是指音乐家的练习,就算是可以扩大范围也不适用于所有的领域。
那么,难道说说努力造就不了天才吗?
答案是可以。
其实一万小时里面真正重要的不是花的这个时间,而是这背后所进行的刻意练习,这个刻意练习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勤奋努力。
而是指训练掌握更高级的:心理表征
什么叫做心理表征?
大脑在思考问题时对应的心理结构。
举个例子,看书,
a:通读一遍,然后摘抄中间的美文美句。
b:观察整个文章的布局,写作的方式,理解作者的深意,作者思考的顺序。
这就是心理表征,每个人对不同问题有不同的心理表征,而刻意练习就是为了提升我们的心理表征。其实也可以这么理解,如果你训练一万个小时使用不正确的方式,那么有什么用呢?只有掌握正确的方式才是有用的。
心理表征可以用一个概念理解,元认知
什么是元认知?
对我们思考的过程进行思考
刻意练习最关键就是提升元认知能力的过程,也就是改变我们思考的过程,有意识地应用更高级的心理表征解决问题,提升元认知能力。
之前的一些方法就是在用刻意练习来改变我们的元认知能力。
反思就是
元认知能力和临界知识的关系?
元认知是思考的过程,临界知识是一个思考工具。
刻意练习与临界知识结合应用?这个我没有明白,到底那里是临界知识,明明基本核心里面有临界知识,第三点再来一个临界知识框架?
通过刻意练习来掌握临界知识和提升元认知能力。
1、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看看学习之道这本书是怎么写的)
把基本概念、临界知识、知识阻塞等关键地方今昔反复的探究和思考,直到吃透弄明白,员工。
1)、明确高绩效的目标,即应该实现哪方面能力的提升。
2)、尽可能找到这个领域中最优秀的专家或者高手,或者经典书籍,
让我们能够和这个领域高水平的心理表征进行这个对比,获得高质量的反馈。
3)、研究最杰出的导师或者成功案例背后可能的的成功的原因。
4)、不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训练。
5)、没有导师的情况,研究比自己水平高的作文。
有种对标管理的感觉,就这么理解吧
2、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能力单元
基本知识组成了更大的能力单元,公司部门。
3、在各知识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
用认知框架将它们联系和整合起来,就是说这个认知框架是由能力单元组建起来的。要是我能够使用这样的认知框架我就可以极大的提升我的认知效率。
这篇很水,我无法集中我的注意力,它总是在分散,无法认真思考,可是我今天必须交作业,耳朵都要聋了才听不到她们说话,以后耳朵怕是遭不住。
还是思考了的,尽力理清这些逻辑关系,因为参考的不只是书上的开始很混乱,后来理解了书上的,其他的资料开始打出来了的,后来几乎都删掉了,因为看的是得道给的《刻意练习》的文稿,他的文稿比音频要精简,我之前听过,偷了懒,直接看的文稿,懵了,其实,书上的是和书上有关的《刻意练习》的内容,音频里太多其他的东西了,逻辑有点混乱,以下是总结希望能理清思路。
总结
1、到底什么才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目的是获得更高的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元认知,元认知=对思考过程的思考,刻意练习=提升元认知能力的过程,所以,刻意练习=训练“思考过程的思考”的过程?
2、如何做来提升元认知能力?
刻意练习的本质就是:让自己的行为和结果之间建立及时的、高质量的反馈来提升效能。所以反思日记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3、为什么刻意练习要和临界知识扯上关系?
思考过程+临界知识=更高效提高元认知能力=认知框架=认知效率的提升
4、学习水平,某种程度上就是拥有正确的底层关键知识的数量及调动起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体现。
5、发现和李笑来的专栏内容很像,之后可以两边对照参考。
我要做的:
1、写反思日记,在反思的过程中加上临界知识进行思考,从而得到高质量的反馈,提升我的元认知能力。我记得以前看到的,坐享也就是冥想也是可以挺升元认知能力的。
2、明日更全面的讲一下刻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