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点了,刚过了一分钟。
过去半个多月,从12号一直到27号,每天这是时候都在锣鼓中间点名。一个夜晚之后,都成了过去式。
声音终结在昨天。
前天的晚上我十一点左右就早早睡下。早上十点多起来,没有理会前一天晚上剩下的未洗锅碗(今天早上才收拾掉),把脸洗干净后用了一点润肤露,就穿上衣服,拿起背包将演出服装、耳机、手机都塞进包中,就出门了。
出门前发个微信招呼很近的一个同伴一起出门,我们一路走向集合地点,几分钟后碰到一个开车的同伴,很开心的进了小车后座。
到了集合地点开心的在车里保暖偷懒,看着班车边的学生搬鼓抬旗。也不急着上车,等大爷大妈先上车,我们上学生上的那辆车。
看着领导来回指挥,买饭送饭,一切都差不多了,我们上车了。闹着、乱着,人都到齐了,早餐都发完了,手套也都发下去了,什么东西都ok了,车也发动了。
车动了,也到了我假寐学习的时间了,一路半睡半醒到了目的地。
车停了,看着窗外的景象,好熟悉啊,这不就是高中时的那个操场吗?看那主席台,看那后面的楼房不就是当年住过的宿舍吗?
一阵感慨啊……
下了车还是感觉很丢人的,穿的西红柿炒鸡蛋色的演出服,看着傍边那个队穿的像士兵,那个像兵马俑等等。
周围的大妈叽叽喳喳不断议论着别的队这也好、那也好,我听的挺累。
我们没啥压力,不断说别人比自己好也可能是为失败做铺垫。去年的排名是倒数第二,去年的鼓比我们今年多,大鼓的都是武装部的特厉害,去年还有人在比赛时晕倒了(岁数大的上台紧张哦)。今年就训练了两周,12面鼓里面有四个女的(不太会)。三天前测试十二面鼓只有四个能单独打下来,排队型时要照顾不会打鼓的,想办法少让外人听不出来不会打。打旗的学生是训练的最后两天来的,也没加太多的,开场跑一个左右对穿,然后全曲握紧旗杆,把旗放正,就enough了。
领导没指望我们拿什么好名次,我们只求不丢人到底(最差再拿个倒数第二)。
进了比赛场地,先彩排。看着旁边的队伍,那人数,那巨大的鼓,傍边的大妈絮絮叨叨的说着这个厉害,那个厉害……而我年轻人似乎也差不多。轮到我们彩排了,我看着旁边三个大妈不看排头的乱走,说都没法说。不管了,一切行动看指挥,只管打鼓了。彩排完后,带队领导在旁边雄壮的鼓音声中,扯大嗓门对我们讲,排头要齐,间距要大,打的时候要有表情,开心点,脸子拉的一个比一个长。
领导的话我听见的,不晓得旁边的听到没有……
我们是倒数第二个出场,有幸能完整观摩大多数的演出。不过中途我的尿意就来了,进场前放过一次水,这就又来了,看着拿来的三箱弱碱也没喝。这是紧张啊。
我心里说好了不紧张,中考、高考、四级、省考、啥考都过来了还怕这小阵式?
听了十几曲,有些曲子无聊的一个点从头打到尾,有的一边打鼓一边跳舞,在我们上场前看到了一队青一色汉子打的锣鼓,打鼓又齐又重,打擦的那舞跳的就像是武术队,而且时间不冗长,节奏很有感觉,真的是我听过、看过最棒的演出,心下就断定这就是第一啊!
打鼓我总觉得打个简单就够了,用简单的调子发出雄霸天下的力量和威震山河的气势。这显然不是一个人的乐章,这显然是最适合战场的乐章。
可一路看下了,看到了很多花样。
也许大家都不是军人,都没有那么有力量,在有限的力量和人数上不加点料怎么拿很好的名次呢?
于是有了,调子从头到尾基本一个,但人数特别多,于是声音就特别齐、特别大的、中间加了些不明所以变化的队,就是听多个觉得无聊,希望你赶快结束;
于是有了多姿多彩的服装,红黄配的艳俗乡土民族风,蒙古特色的袍子,陕西特色的白头巾、白马甲、黑裤子、黑步鞋,工人特色的橙色工装+红色安全帽,现代特色的女子短裙、丝袜+男子白t恤、蓝吊带裤……
于是有了特色的道具,摆在正后中央不用来打而用来看的大鼓,专门给指挥造的指挥太(现场不是已经有了吗?),用来指挥的口哨,最让我羡慕的是很多人的鼓是不用背的,底下又带轮子的支架,真省劲儿!
于是还有被我我前面礼仪志愿者挡住的各种队形的变化。
场上还有几件趣事,中途升起一个航拍的无人机引来一阵惊呼;每个队伍的开场都毫无情面的将播音主持的广告词给压了下去;放学后围在主席台周围的女神面对打鼓的汉子不时发出迷妹的尖叫声……
后来,终于,迟早要那个那个时刻也到了我们这个队面前。临上场前赶紧默背了两遍普子,把三段衔接处的调子又默打了一遍,最后对自己说,队伍是大家的,出点小错声听的出来?
于是就上场了,斜眼看着右边的三个老太太,心中舒了一口气:真好这次走的还算直。
然后我的目光略过一切紧盯指挥的手势,随着指挥的一刀手势,我这一双重锤落下,一切真的开始了。
曲二末还队形我转过身去,大嘴呼出一口气,啊呀,可算背对主席台了。
最后的曲末发生了一件有预感的失误,手从敲鼓边换到高空下锤的过程中左手被红绳绊了一下,幸好还有右手,无伤大雅的打完最后一个音节。
然后我们就下场了,走了一半就听到了我们自己的得分,然后那几个记分的人就开始比了,一比不是最后三名开心死了。
最后结果比我们想到的还要好,我们拿到了第三名。
虽然有两个第一名,两个第二名,三个第三名,三个优秀奖,总共十三个队伍参赛,但我们这群力挣倒数第三的人拿到了第三名,还有15000元的奖金呢(虽然这钱和我们无关)!
然后开心的收拾东西坐车回去,领导大摆宴席,请我们吃拌面。葱、蒜、醋,西辣蛋、红烧茄子、蘑菇炒肉等等,一桌子十几个人九样菜。
吃完饭,交完演出服,我们还去了底下的ktv,从下午四点一直唱到八点半,这辈子第一次唱这么久。
后来我回家,看看视频,很早就睡了,觉得累了,辛苦那么就该休息一下了,于是就没有坚持每天1000字了,就睡了。
今天我讲完这些故事已经两千字了,算是补上了昨天欠的。
我还想再写点别的,昨天一整天我围这打鼓大赛转悠,可我的思维游荡的不止眼前的世界,还有更远一点的,我发现有两点很有价值,就一起写下来。
首先说一下成绩。
成绩重要吗?重要,但我想对于个人、对于企业重要的不仅是成绩,而是成长。未来社群的一大共识就是成长是永恒的硬道理。
我们的队伍,从倒数第二到第三名,这是一次飞跃了。可是能继续飞跃吗?
我们的队伍是临时组成的,因为政治任务而走到一起。而其它队伍说不定也是这样的,最后队伍的质量取决领导的重视程度,领导重视了,队伍就优秀了。
去年的一支冠军队伍今年就没来,领导不重视嘛。
可是文化这东西能广靠政治任务去推动吗?
可以,但结果一定不好,或者说不稳定。
这让我想起《从优秀到卓越》中一个校队的事例,一个曾经不起眼的校队,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成绩稳健攀升,成为各大跑步赛事的常客。原因是一位来自哈佛的兼职体育老师带来的改变,将喜欢、热爱跑步的人留下,将不喜欢它的人请走,然后在常规的训练中加入一个竞争机制,每次的成绩只需要超过排名比自己高的一位就够了。一切就这么简单,不知不觉荣誉越来越高,奖杯越来越多,热爱跑步的同学从几个发展成了三百个,每年有老队员离开,有新队员加入,却再也无法改变他们无比卓越的事实。
所以如果我所在的地区,有那么一群热爱打鼓的人,不断追求更好的名次,相信第一是迟早的。
可是没有,至少我看不到。
于是就引出了我的第二个问题,在政策的干预下文化产业能走多远?
我看着眼前热闹的锣鼓大赛,看着周围看热闹的人群,觉得肯定能走的更远。
我们新疆的小团场,穷乡僻壤的,别说开心麻花不来,就连马戏团我都好久没见了。
农村人,喜欢热闹,可不太喜欢自己花钱,政府谈钱办文艺活动,虽然嘴上各种嫌弃,可心里还是很痒的。
五家渠市已经有了郁金香节,郁金香节中加了一个美食节,如果再加上一个锣鼓表演是更加热闹的。
文化产业要发展总要和商业结合,每天比赛的奖金从场地费中出,奖金越来越高,表演越来越好,观众越来越多,消费越来越高,这是一个可以相互推进的利益链。
以上种种不过揣测,第一届有了,第二届也有了,拿个几万奖金的政府不认真备战第三届吗?
种种经历,种种思考,留在时空驿站暂存,待我日后某一天重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