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冲突与常态心理功能(之三)

在人类的活动中还有另外一个领域,心理因素在其中明显地起重要作用。这个领域就是文艺。

在文艺心理学中,潜意识精神生活起怎样的作用呢?首先,在文艺创作或表演过程之中,其次,在文艺欣赏过程之中,也就是说,在文艺工作者的活动和文艺欣赏者的活动两个方面。潜意识精神过程在此发挥了什么样的功能呢?如要严格科学地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对文艺工作者和文艺欣赏者都进行精神分析研究。

对文艺欣赏者进行精神分析的机会是比较多的,因为许多作治疗性精神分析的病人本身就是文艺欣赏者。虽然,病人对文艺作品的反应,常常不是需要进行分析治疗的核心问题,但分析者总是有机会观察病人的潜意识精神生活与其意识的文艺欣赏体验之间的关系。如要就二者之间的关系作详尽的、系统的探讨,这样的机会当然就少得多了。如要对文艺专业工作者进行精神分析,这样的机会就更少。当这样的机会实际出现时,出于职业性的保密习惯,精神分析学家几乎不可能将自己的发现进行交流。在医学文献中,做驱体疾病的个案报告不难,只要隐匿病人的姓名即可。但是,即使隐匿了病人的姓名,要发表精神分析的个案报告那也会困难重重。病人的知名度越高,困难也就越大。如果病案报告的内容主要涉及病人之所以知名的那一方面的活动,这篇报告肯定别想被发表。精神分析文献中,关于潜意识精神过程对文艺活动影响的资料十分缺乏,其原因就在这里。大多数作者都限制自己只讨论未曾经过精神分析的文艺名家,根据众所周知的传记资料和其他史料,作出有关潜意识因素的推论。弗洛伊德的关于达·芬奇和歌德的开拓性的研究论文就是如此写出来的。其他作者们也发表过这方面的推论。据说,其中至少有一部分是基于对文艺界人士进行精神分析的临床经验,但是不可能展示这些个案证据。

尽管存在众多的困难,经过多年的努力,终究还是得到了有根据的若干重要成果。让我们首先讨论文艺工作者这一方面。而在文艺的众多行当之中,我们挑选文学作为研究对象。

文学作品与幻想之间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还在精神分析方法被采用之前,人们便已了解并且常常提到这一事实。而在精神分析学产生的初期便已作过详尽研究的课题之一便是幻想,这是因为神经症的症状和幻想有关。精神分析学家对于夜间的幻想(梦)和白天的幻想(白日梦)都有浓厚的兴趣。而此刻我们最感兴趣的是白天的幻想,因为白日梦和文学作品的关系太密切、太明显了。

由于神经症和文学创作都与白日梦有关,弗洛伊德探讨了其间的联系,以图阐明文学创作的若干方面。他的开拓性研究澄清了事实:在梦和白日梦的产生中,起重要作用的潜意识本能愿望和心理冲突在文学创作中同样地起着重要作用。这就是说,作家将其白日梦,将其幻想,制作成文学作品,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引起别人的兴趣,能受到别人的欣赏。白日梦一般是为自己,而写作一般是为读者。正如画家和雕塑家的技艺在于善用画笔和凿子,作家的技艺仍在于将能引起读者兴趣的构思制作成小说、诗歌、戏剧之类。作家的构思因使用的媒介(譬如口语、书面语)不同以及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变化。可是,无论构思如何变化,作家总之是在为读者编造自己的白日梦。文学创作的核心,其起始点和主要内容,只能是作家的白日梦。因此,认识白日梦的性质和功能,研究白日梦的心理学,对于了解文学创作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白日梦通常关系到末实现的愿望,通过对自我的观察或询问别人,这样的例证比比皆是,并无需于精神分折学的专门知识。一个人只要是渴望于什么东西而又有足够的时间沉思,他的愿望就会在白日梦中得到实现和满足。例外的情况当然也不少,同样有不愉快的白日梦,甚至非常可怕。不过,在绝大多数白日梦中,意识的愿望得到了意识的满足。此一事实众所周知而且易于确证。

精神分析学所能添加的一点意见是:潜意识愿望同样也是白日梦的重要源泉。在精神分析治疗的过程中,只要有机会对病人的白日梦进行分析,总是能观察到潜意识愿望对其形成起重要作用。有许多幼儿期本能的愿望,程度不同地一直末得到满足,它们一直驱使着个体程度不同地去寻求满足,但是个体本身并不觉察其存在,不知道自己为之寻求满足的愿望究竟是什么。白日梦是使愿望得到某种程度满足的途径之一。

从临床实践中举几个例子,有助于说明问题。一位成年男性病人,有一次到诊室去作分析治疗,就在走向诊室的路上他有了一个白日梦,于是立即向分析家报告。他幻想着自己刚走到街的拐角,就看见诊室的大门前面停着警车和一辆救护车。原来那里发生了可怕的事故,有个病人突然狂暴起来,开枪将分析家射倒在血泊之中。这时,白日梦的报告者对自己的幻想作了修改,他又幻想自己正置身于诊室之中,与疯狂的攻击者格斗起来,在其开枪射击之前成功地把武器夺下。

这位病人的自由联想是从头天晚上看过的一幕电影开始的,那电影里充斥着暴力和谋杀的场面。情景之一是谋害者杀死了一个男人然后诱奸其妻。这场面使得病人毛骨悚然又神魂颠倒。随后,他又提到影片里有个角色年纪比较大,使他联想到自己的父亲。并不是这角色相貌像他的父亲,仅只是由于戴的那副眼镜像他父亲的。接下去病人又讲起他的父亲如何可以信赖,自己有问题,总能得到父亲的帮助。至此一转,谈起他对分析家随意更动了他的预约治疗时间而不满。

在这一例的白日梦里显示出病人对分析家有意识的矛盾情绪。病人恼怒分析家图自己的方便更动他的预约治疗时间,觉得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人。但同时他又为自己的恼怒害羞,因为他体会得到分析家对他的帮助,对后者总的印象是好的。这些意识的态度在白日梦中的表现形式明显受到前晚所看电影的影响。也就是说,他的恼怒情绪出于有人枪击分析家而得到了满足,而他的友好感情又由于自己救分析家于死地也得到了满足。想必,他对自己的恼怒情绪感到内疚,所以谋害分析家的不是他,而是另外一个病人,而他在幻想之中甘冒危险与攻击考格斗,也表达了友好感情,减轻了内疚。

以上这些动机都是意识性的,病人自己心里明白。然而,情况不止于此。当病人少年时,他的父亲便在办公室被一患精神病的雇员开枪打死。他对横死的父亲怀念至深,常常想人非非。他幻想自已当时正在父亲的办公室里,在紧急的一瞬间打掉了攻击者手中的枪,于是救了父亲的命。看来,病人在其白日梦中表达了对父亲的潜意识弑亲愿望和爱慕愿望,同时又表达了对分析家现时存在的意识的矛盾愿望。可以认为,病人潜意识地把分析家与其父亲等同起来,把仍然藏匿在潜意识中的对父亲的情感和愿望转移到了分析家的身上。他的自由联想并且表明,这遭到转移的愿望源于俄底浦斯情结:其白日梦的促成因素之一是头天晚上所看影片中刺激场面,又有某个情节使他联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换言之,病人对父亲的嫉妒、弑亲激情、随之产生的悔恨,所有这些幼儿期俄底浦期阶段存在潜意识中的愿望,在其走向分析家诊室的路上所进行的白日梦里都得到了意识的满足。

日常生活中的意识愿望因周围环境、日常需要、对事物的印象和兴趣而发生改变。幼儿期本能愿望则持续终生而无改,虽然大部分是在潜意识之中。这样一来,一个人的白日梦即随其意识愿望经常在改变,又随其潜意识本能愿望和冲突而万变不离其宗。前面介绍的这一例病人从少年期开始,反复在白日梦中幻想拯救父亲的性命,他的幻想也总是涉及弒亲的主题。

另一例病人,自从童年开始便反复幻想自己是一名军人并且开一挺机枪。在白日梦中,他杀死过成千上万的想象中的敌人。与此同时,他又有一个 “亲密的伙伴”,在每一次白日梦中,这名“亲密的伙伴” 都受到了致命的创伤,而因病人的自我牺牲的英雄行为得到了拯救。此例病人的白日梦中,充斥军事场而是受到外界事件的影响。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病人有意识地渴望自己成长为有男子气概的军人。

但是,潜意识的决定因素却更为复杂和更为重要。病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玩伴,他的 “亲密伙伴”,实际是比他年幼4岁的胞妹。这个妹妹是母亲最为宠爱的宝贝。病人的强烈嫉妒之情及于全家,但无从公开表露,而是在爱国主义的屠杀幻想中得到了宣泄,同时还表现为各种临床症状以及竞争活动的抑制。它又表现为希望自己是一个女孩。在他的幼稚的想象中,变成女孩意味着失去生殖器,此一想象又引起他的强烈焦虑。这样一来、在他的重复呈现的白日梦中、便不是他变成女孩、而是他的姝妹变成了一个男人。除此之外,他还挺着巨大的机枪在手,这也象征性地使他消除了失去生殖器的疑虑。最后,为了断然否认他对妹妹的仇恨和希望她死的动机,在每一次的白日梦中,他都必冒生命的危险去把她救出来,然够又细心地护理她的伤情。

这些有关病人白日梦的知识对于理解文艺创作心理学有何帮助呢?我们能就此作出哪些有根据的结论呢?有一点可以肯定下来,就白日梦与潜意识愿望的关系而言,作家与普通人不会有什么不同之处。作家的白日梦,同样会受到幼儿期未实现愿望的激发,至少部分如此,作家的幼儿期本能愿望也仍然活跃于其潜意识之中,虽然本人觉察不到。作家的文艺创作,其素材来自于白日梦。因而,由对其作品的考察,往往可以推断出某位作家幼儿期愿望以及其心理冲突,至少在许多情况下,这样做取得了成功。当然,考察内容不局限于公开发表的作品,还应包括作家的写作提纸、笔记本、原始草稿等等,越多越好,因为这些东西才是最接近其白日梦的素材。研究中有时可以发现,某位作家偏爱一种或几种题材。一旦找出这些题材与作家幼儿期本能愿望的潜意识遗存之间的联系,真相立即大白。以海明威为例,他偏爱男子汉、大丈夫气概的题材。他的小说情节里充分显现出坚韧不拨和刚劲有力的风采。而由我们的临床经验证明,每当病人在白日梦里过于坚持强调男子汉、大大夫气概时,其潜意识幻想中总是充满阉割恐惧。海明威是否也如此呢?

我们猜想情况可能是这样。在他的小说里至少也能找到一条证据,书中有一位主角在战斗中打掉了生殖器。再以陀思妥耶大斯基为例,他永远执着于犯罪,悔恨和惩罚的主题。《罪与罚》是他的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即使以此作为其全集的题名也仍然显得贴切。他为什么毕生离不开这个题材呢?由其悲惨的身世,我们可以得到部分的理解。他在童年便目睹了父亲遭谋害而死。

别的作家们不像海明威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执着于单一的题材,据其作品判断。在他们的白日梦里潜意识主题有比较广泛的演变。

然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成人文学作品的基本主题与本章前面讨论过的神话和童话主题都一样,都源于幼儿期本能愿望和心理冲突。无论作家怎样艺术加工,精心掩盖其本质,无论作家怎样有意识地相信其作品具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目的意义,他们实际呈现于读者面前的永远只能是对其潜意识本能愿望的反应,永远只能是对其白日梦的改造加工。作家也是人,他们不可能做出除此之外的事情来。

在文艺领域之内的其他艺术创作也和文学作品一样,与白日梦有密切的关系。不过,那些不用语言表达的艺术形式比文学作品更难说得清楚,不易使人信服。若非亲自对艺术家进行过精神分析,对其白日梦中的潜意识决定因素有所了解,自难消除怀疑。意识的决定因素容易被发现,潜意识的决定因素就很难得到确证。因此,精神分析文献中关于文学作品及其作家的研究较为多一点,对于别的艺术形式,研究论文就很少了。

文艺欣赏者的人数大大超出于文艺家的人数。因此,直接用精神分析方法研究文艺欣赏者的潜意识动机,机会远多于对文艺家的研究。

诚然如前所述,病人对于文艺作品的反应通常不是其当由联想的重点所在。可是,病人有时还是会谈到他对一本书、一场电影、一幕戏剧或其他表演的感受,从中便可以得出一定的推论。一部有强烈持久感染力的文学作品,必定是它的情节能够激动并满足读者们潜意识俄底浦斯愿望的某些重要方面。如果这作品是一部悲剧,那必定是它的情节与读者们的潜意识恐惧及自我惩罚冲动合了拍,而这些东西又是和潜意识本能愿望密切联系的。

精神分析学家很早就发现幼儿期性欲这个主题在文学中的重要性,随后又有许多作者对此加以肯定。诚然,它只是使一部分文学作品得到成功的条件之一,单有这一条是不行的,要使一部作品具有强烈持久的感染力,还必需熟练掌握语言艺术,精于安排情节结构,善于塑造人物性格,懂得突出戏剧效果,有描写景物的能力,能使对话切合情景,有独创性等等。所有这些条件无不重要。但是,真正使作品永垂不朽的核心条件是,它的情节能够满足读者们强烈而急切的幼儿期愿望。

回顾伟大文学作品的情节便足以证明此说不虚。不朽的《哈姆雷特》讲的就是胞弟谋害亲兄并娶嫂为妻,毫不含糊地描写了乱伦关系。王子哈姆雷特杀死叔父和母亲以报父仇,自己也死在叔父手里。再看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女主角离开了自己的独生子和老得可以当父亲的丈夫,去和年轻的恋人住在一起,可是她又自毀幸福,不断折磨恋人以使之和自己疏远,最后自尽于火车轮下。《卡拉玛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力作,其主要情节是对弑亲罪的惩罚。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人们对于乱伦和弑亲这两个主题有永恒的潜意识偏爱,然而在意识中却企图掩饰此一事实,甚至激烈地予以否认。

以上我们讨论了性格特征、认同、兴趣爱好、职业选择、配偶选择、童话、神话、传说、宗教、道德、魔法、迷信、代沟和文艺,为说明常态精神功能列举了广泛的样本。我们试图指明,植根于幼儿期本能愿望的潜意识心理过程,由愿望产生的恐惧,悔恨和自我惩罚冲动,以及因愿望和恐惧相击而产生的心理冲突,在以上的每一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希望以上样本的讨论足以说明幼儿期本能生活的力量、普遍性和恒久的影响。幼儿期本能愿望终生持久存在于潜意识之中,由之产生的心理冲突在心理功能的各个方面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呈现出來,有的属于常态,有的属于病态,直至生命完结之时才会终止。

节选自《精神分析入门》(查尔斯•布伦纳 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