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到张家界,已经是凌晨一点。飞机上保持难受的睡姿坚持了好久。出了舱门扑面的潮气而来,更使人昏沉。躺在了下榻宾馆的床上。反倒没了丝毫睡意——
湖南,我终于来了。
三年前起,这个地方就开始在我心中占据了及其重要的位置。甚至于超越了银川,或许只有隆德足以与其媲美。三年过去了,思念与日俱增。此刻我在这里,实实在在地有一种“赴你一面之约”的感觉。我来了,我看过,正如歌里唱的一样“我来到,你的城市,走过你来时的路。”虽然这里距离长沙还有四百多公里的路程。我还是满怀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我来到了你在的地方,不论你还在不在。我所到之处,皆不同于常人。
我没见过峨眉山的猴子,所以对于金鞭溪的野猴儿很满意。他们盘踞在两旁茂密的树林里,丝毫不以如潮的人群为意,做着各种姿态,不必取悦于游人,自然有无数的吃喝供给。小猴子根本无需卖萌,一举一动皆生萌态,最好的水果小吃往往归了它们。大猴子行动敏捷,好几位女子掏出尚不及拆封的饼干,就在一阵尖叫声中被母猴抢去。谁也无可奈何。纵是游人嬉戏处,却更是猴子好家园。
缘溪行,左有青石铺就的道路,右为高耸入云的青山。路则蜿蜒曲折,多生岔道,供游客休息戏水。行半里造“梅花桩”,复有“元宝路”,并不一味单调。又过一吊桥,大家都想走,偏有数人,专门扯住绳子使劲摇晃,一人摇起带动大家,于是整座桥左摇右晃,颠颠簸簸,实难行走。道旁植被满布,有各色树种,皆绿的逼人。穿花蝴蝶,鼓噪蝉鸣,人声鼎沸,热气蒸腾。山则各式各样,葱葱茏茏,拔地而起,略无规矩可循。山似天工,肆意而为,却又都险之又险,若斧劈刀削。忽而一峰涌至,风吹似倾,怪石嶙峋其上,突起一石,摇摇欲坠,惊出一身冷汗。路一转,却又平平如也,轻轻巧巧的蜿蜒入深,掩映于山外之山,羚羊挂角,再也不见。
此处乃是原版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的拍摄地,又有很多景色取自于此,所以人以名冠之,有数座连峰被看做是唐僧师徒。而一峰之顶,又怀抱一小峰,恰如母亲拥着孩子,故有“送子”之吉相,很多人争相膜拜。而两峰并立高耸,秀出它峰之外,山阴相对,霍然阴森,似被锋利之物从中劈开,正应了“劈山救母”的典故。极目远眺,满眼都是翠绿,一直到看不见的地方依旧是山,沉沉飘渺,层层叠叠,不知身在何处。
此溪者,茫茫如玉带,又刚劲似金鞭,故得名曰金鞭溪。如若无人发现,它便是依山的一泓清泉,千年流淌。溪水甚凉,多有河滩,湍急处浪花翻涌,水珠迸溅,平静处开阔淡然,清澈见底,日光下彻,水光闪烁。青苔绿于石上,草色映入水中,寒光点点,。很多人在平坦处脱了鞋袜,提起裤脚,三五成群嬉闹玩耍,水花四溅欢声笑语。其水没足,水中尽是石头,冲刷的明亮光滑,不小心便有人坐于水中,也大感痛快。
金鞭溪本长逾数十里,其后景色略同,都是一般的好山好水,便在中途回返。这到湖南的第一早晨,足以赏心悦目。唯一不足者,实在人山人海,景区入口车如长龙,稍坏了如此好的景色。
却又奈何。
我惊叹于此处的树,凡为山者皆有树,凡有景处便是山。来的路上土家族的导游阿妹唱了一首山歌,在曲折蜿蜒的山路上一点儿也不觉得单调—这大概是和光秃秃的黄土高坡比最大的优势了。
我惊叹于此处的山,独立为之可绝倒,群起仙人拍手来。没有一座山峰甘于平淡,又怎可能有两处同样的美景。人力所能及处就已经叹为观止,那幽谷群山之间,又该如何描画?
车至黄龙,好一座山,郁郁葱葱,挺拔俏丽。导游却道山腹之中别有天地,进者,其匾曰“黄龙洞”。
洞中寒气逼人,毫无山外闷热。原来此处乃是独一无二的溶洞,整个山腹中空,俱是钟乳之石,蔚为大观。洞内有修建的石路,盘旋曲折,回环往复,竟无一处平坦。路两旁,则怪石嶙峋,皆如白玉,又似堆雪,正是千万年方能形成的“钟乳石”。其形态各异,有“石笋”者,上大下小,层层叠加,就仿佛炼化的银子浇筑;有“石柱”者,通体修长,直至洞顶。山中有水,非船不可达,水深近六米,奇寒无比。乘船绕于水中,两岸怪石林立,洞顶形似海螺。纹理清晰。船行至半路,可见人为修筑的石梯,从水边一直延伸到了洞顶,层层相扣,宛若登天之云梯,直看得人如痴如醉。
弃船步行,上了山头,转过绝壁,眼前豁然开朗,似乎到了仙境。只见根根乳石耸立,数量之多,不可胜数。高者贯通上下,矮者小巧玲珑,前一片依山而上,看似杂乱无章,实则各有千秋;后一片立足甚高,需仰望足尖,端的豪迈洒脱。近处的迎面而来,堆叠拥挤,或睥睨,或端坐,或醉倒;远处的依稀朦胧,居高临下,似群峰,似林海,似云涛。有石绝类青龙,盘踞水中,自有帝王气象。有石聚众成山,山尖正好立一巧石,好一座水帘洞府。又有石本不出众,影射山壁,正是一尊慈悲菩萨。其中佼佼者,独立一座山头,通体光滑,上下一致,直直的插到了洞顶,于众多石柱中脱颖而出,放荡不羁,谓之“定海神针”。而此柱上穷山巅,下立峰顶,确实有美猴王唯我独尊的不世气概,“镇山之宝”当之无愧。
洞中本无阳光,凡有石笋处皆有灯光,乃是人为搭建。灯光多呈红蓝色,自底部直射其顶。人处于其间,看远近左右,异光闪耀,怪石映于光中,晦明变化,五彩纷呈,如梦似幻,好像身在仙境。我一直惊叹于绝壁之上的灯光乃是何人安置于上。石无光则黯,光无石则淡,唯有上帝之手和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方才能造就这天下无双的“黄龙洞”。
出洞已是明月高悬。晚上天气也还凉爽,在车窗看外面渐远的山水,顿觉此行,人生至乐。
湘地琉秀,只待世人尽览。
其二
回来的路上与司机叔叔闲谈,他说:“很多人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但是他们不知道,张家界山水甲桂林。”
这句话放在两天前我是不信的。虽然我没有去过桂林。但是现在我信了。
张家界大峡谷的导游是个东北妹子,漂亮开朗,一曲东北范儿的湘西山歌尽管跑调,还是博得了喝彩。我所见过的东北妹子都是如此,盘儿亮条儿顺,好性格,大大改观了我以往狭隘的观念,为日后找一个中意的妹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尚在意淫时,山路突然急速下坠,回头看起点处的平台已然被绿树遮盖。不知不觉间已经走入了山谷之中,满眼皆是绿色,满耳全是蝉鸣。沿着下降的石阶又走了几转,石阶突然笔直的插下去,好像修建的工人不再耐烦,只管下得山去莫管滚下山来。抬起头,紧紧攥着栏杆,才发现已经身处两座山的缝隙之中,这山路就是依着山缝直上直下,两山之狭,伸手便可触及山岩,藤条垂挂,风吹而微动,树叶摩擦,簌簌索索。每下数尺,双腿抖索之际,恰有平台,一为游人小憩,二为看景。于平台处,则可极目远眺。却只见群山竞起,千峰并立,一样的绿树葱茏。此处之山,突兀横亘,丝毫不见预兆,兴之所至,则如猛将酒正酣时掀桌而起,直愣愣便要上场杀敌。一山深处又一山,山山独立,毫不拖泥带水。北地虽云粗犷,可山却要有起势,于平坦处方才循序渐进,循规蹈矩,待得峰顶,已经是缠缠绵绵,相较于湘西之山,反而落了下乘。
再往下看,山体一泻千里,如瀑布悬空,其上松枝倒挂,绿树高悬。尽目之所极,隐隐约约可见谷底溪如银带,掩映苍松翠柏。环顾四野,峰峦竞秀,而身处其中,顿觉天地苍茫之气萦绕胸怀,当与群山同辉,当与日月同在。正如岳鹏举所著“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又似辛弃疾绝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凭栏远眺,大好河山,更能体会英雄之思。
此时倘若回身抬头,去看来时的路,只见天梯腾空,层层如凌云而立,这一路就是如此,从山之绝顶腾云驾雾,直扎下来,顿时双股颤颤,冷汗涔涔。再到栏杆边上俯身窥视,正身处于万丈悬崖,倚险临危,上下略无所依。若是掉下去,必然尸骨无存。遂赶紧收起玩闹的心思,一本正经走下去。
快到山腹,有一处石穴,本是上下相通的风口,凉风簌簌,清新提神,若伸手进去,汗毛为之悚然,若伸头而入,五脏六腑都觉得暑气尽消,通体舒泰,灵台清明。是以人多聚集于此,比之空调电扇,天上人间。
一直下到山谷,回头看时,山路早已不见,俱是绿树环绕。此时可见激流,穿梭于两山之中。其水势涛涛,比金鞭溪湍急许多。临水飞架一桥,望水之源头,宽阔豁达,水色碧绿,如凝脂美玉,概因水中多铜。隔桥这边,山势稍急,水花汹涌而下,又清澈见底,丝毫不掺杂色。前者如明镜平呈,后者似玉带飞缠,一桥之隔而水色迥异,不知是大自然挥毫泼墨,还是人类笔走龙蛇,当真妙也!
顺溪而下,两岸绿色逼人,溪水绝不呆板,时而飞扬跳脱,时而四平八稳,时而争先恐后,时而回环往复。正走着,听到前面有隆隆之声,一转过山头,对面绝壁上生出一道瀑布来,飞流直下,拍击在水潭之中。瀑布虽不甚宽,也不奇险,胜在垂直而降,而其生于半山石缝之间,不知源头之所至。山石中又何来如此水流。近前来,水汽蒸腾,溅起的浪花倏忽就打湿衣裳。在石峰绝壁上突然生出的这股清流,又在接近深潭时,山石突然飞出一角,瀑布撞击其上,顺着山体泼洒迸溅,顿时叫人觉得造物者亦是一位不拘形迹的洒脱之人,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形处生奇景。瀑布下面的巨石常年湿滑,整个山中潮湿异常。大家抢着靠近留影,以昭不虚此行。
瀑布过后溪水陡险,卵石林立,杂乱无章。而水流冲刷浪花翻腾,阳光洒在水中,碎石闪耀,绿苔泛光。溪流澄澈,银光翻涌,实在一片好山水。依山而建的栈道,有时会有大块的石头伸出来,阻挡去路,行人不得不弯腰躬身穿行。山石上面全都是水,顺着滴下来,俯身之际滴入脖颈,凉飕飕的。山中清泉不时顺山滚下,抬头看时,两山之间狭窄的天空被绿树包围,水珠从绿树上从山崖上不断地洒落,或点点滴滴,或连珠成行。天上白云,山间绿树,凝露普降周身,溪水轰鸣作响,仿佛身在仙境,不知今昔何年。我鞠一捧山水,清甜甘洌,乃是人间佳肴。
山谷渐阔,溪水亦宽,已成深潭。水色复又泛绿,有翻飞蝴蝶,嬉戏豆娘,五彩斑斓,点缀水中。蝴蝶各式各样,都张大翅膀,穿梭游人之间。豆娘通体天蓝,尾若荧光,此间山水景色,便是最好的油彩,恐怕也难描画万一。
我们乘船而出,水波荡漾,野鸭悠然。导游妹子一曲歌罢,停在岸边的土家舵手纷纷叫好。一时间欢声笑语,鼓掌喝彩,回荡于碧水蓝天,群山绿树之间。山光水色,迷醉不知返。
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