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校交流感悟

昨日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交流演出一天,白天是博士论坛,上、下午共四个单元,两校各六位博士相互主持汇报、提问、两校导师评议,思维的火花不断。晚上两校交流音乐会,相互学习,各有所长。九月初开始与对方领导联系,今日完整参加博士论坛、音乐会全过程,至昨日夜里在食堂吃完宵夜,与对方师生告别,有一些零散感触,略记如下:

校际博士论坛,是激发学术创新、提升博士培养质量的一把利器。每位博士的报告都是精心准备,或者是自己已经发表的论文的口头表达,所以PPT报告都很充实。但反应的灵敏性、表达的准确性、发现问题的敏锐性,更多体现在报告之后的提问、回应、回答环节。此前,听过几场我校博士的报告,报告之后的提问、回应、回答,精彩的不多,但今天今天的现场表现明显不一样。也许心里都有一个下意识的“把精彩展示给他人”的心理,在“两军对垒”中,我校博士无论是所提问题的质量,还是回答问题的机智,都明显高于平时。后来问南艺的老师,他们也有这种感觉。

博士的培养目标,就是创新型的研究人才。这种短兵相接,激发思维,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得到如此多的反馈,其效果胜过若干节课堂的讲授。所以,这样的活动不仅应该持续,而且应该多搞,让他成为研究生培养手段的一个有机补充。

最后南艺提出及时回访,让我们也带着学生到南艺去,再交流。如果真的能形成这样相对定期的“两军对垒”,其实质已经有点国外贵族学校、中国古代的游学意味。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本校博士之间、导师之间,都已经熟悉,尤其是在本校经历过本、硕、博的同学,相互的情况简值了然于胸,这种不同学校同学之间、导师之间、导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就非常有意义。

再说远一点,我去年曾经给我校报过一个专项,就是全国音乐与舞蹈专业博士生论坛(在校博士),每年选一个普遍性较高的话题,比如文献、田野调查、音乐写作等,由各校派三四名博士发言,各个学校轮流举办。但后来考虑到我们今年的活动太多,再没有举办,其实,这仍然有举办的意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 Sets the target folders and the final framework product...
    大林宝子阅读 1,690评论 0 0
  • 越温柔,越强。越困顿,越美。越简单,越难。这十五字真是道出了宋朝那个追求一切划繁为简的时代。 种着梧桐树,香樟树...
    丁渔阅读 4,012评论 12 17
  • 01 叶儿家很穷,这种穷,因为欠了许多外债,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 小小年纪的她早就知道自己家里很穷。因为从小到大,...
    淇畔芷影阅读 4,355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