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香丁
儿子出生后,我一直亲自带。作为妈妈,我见证了儿子第一次微笑、第一次抬头、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出牙、第一次叫妈妈、第一次站立、第一次行走……儿子的每一次成长变化都让我激动不已,认认真真地把它们记录在本子上。
我一度以为生活会继续这样美好下去。但是,伴随着儿子成长而来的是:他开始吃手、往嘴里塞东西、扔东西、在墙上乱涂乱画、出门一定要妈妈抱……种种问题甚至让我认为儿子根本不是天使,他是上帝派来惩罚我的蜗牛。
我催他,我唬他,我责备他,甚至还打过他。网上的碎片化文章看得越多,越发不知所措。焦虑、无助、失望、痛苦……很多复杂的情绪扑面而来,让我越来越越心力憔悴。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我开始看书,看各种各样的书,育儿书、童书、小说等等。一年多来,我看了二十多本育儿书。其中这几本,我认为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看得越早越好。
1、《捕捉儿童敏感期》
带过孩子或者熟悉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有一个吃手的阶段。第一次做妈妈的我,认为孩子手脏,经常阻止儿子把手放进嘴巴里。看了《捕捉儿童敏感期》,我才知道婴儿吃手以及往嘴里塞他拿到手里的一切东西,只是口腔敏感期的到来。婴儿最早使用的器官是口,他用口来认识身体、探索世界 。直到可以用手来感觉这个世界,口腔敏感期才会慢慢过去。
我买的是珍藏版,不同敏感期都有事例和配图。看完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为什么孩子吃苹果一定要最大的?为什么出门时一定要妈妈开门,其他人谁开都不行?为什么孩子总是喜欢捡地上的小东西?为什么喜欢爬楼梯而不是走……原来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有相应的敏感期,只有懂得“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才能正确面对。
我看这本书时儿子已经过了三岁,有些敏感期错过了,已经无法弥补。所以建议父母早点看看《捕捉儿童敏感期》,看得越早,养育孩子时犯得错误就越少。
2、《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帮我打开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在这个全新的世界,我看到了童年的自己,发现了儿子的丰富世界。我一直以为我很爱儿子,实际上只是我的自以为是。“以爱之名”的伤害常常不自觉地出现。
看了这本书,我才一遍又一遍地讲同一个故事给儿子听,只因为我知道孩子喜欢重复做同一件事情。也因为这本书,我学会了审视内心。
爱并不是挂在嘴上那么简单,如何给孩子真正的爱,需要自己摸索。《爱和自由》是一盏指路明灯,照亮了我的育儿之路。
《捕捉儿童敏感期》、《爱和自由》都是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的书,我认为这两本书在孩子出生前就该好好看看。不为别的,只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少一些遗憾。
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买这本书是因为好奇,我想知道怎样做才算好妈妈。收到书后老公和我讨论了一番,老公认为这样的书名他根本不会看。而我恰恰相反,因为书名和3000万的销量,更加想看。
看完这本书,我马上着手实践。2016年圣诞节的早晨,儿子睁开眼睛,看见了枕头边的礼物盒。他满脸笑容、迫不及待地拆开盒子,拿出里面的小坦克。
第二天去幼儿园,他把圣诞老人送的礼物装进了书包里。他一定想把喜悦分享给小朋友,我脑补了一下画面,能收到圣诞老人礼物的孩子应该没有几个。让孩子享受童话里的乐趣,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有一篇文章让我印象深刻,题目叫《河流可以是粉色的》。特长班的老师因为圆圆(尹建莉老师的女儿)把河流画成了粉色、把白云画成了蓝色而淘汰了她的画,老师认为圆圆画错了。
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成人总是以自己的经验评判孩子的行为。隔着书本,我都能体会到作者的心被钝击的感觉。接下来,作者的处理方式更是让我佩服。她往红色的塑料盆里倒上水,又端起盆子把水流细细地倒进水池。一边倒一边告诉女儿,水是透明的,很清亮,没有颜色。
看这本书时,儿子三岁半,正是喜欢涂鸦的年纪,他的涂鸦用色大胆,充满童趣。我用作者的办法给儿子演示了一次,希望他明白,任何人都调制不出大自然的瑰丽色彩,只要喜欢,可以随心所欲地画。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教会我遇到事情多思考,既然教育的大环境我们无法改变,那就用自己的方式,把最好的爱给孩子。
4、《养育男孩》
我儿子是九月份出生的,这意味着他要比前半年出生的孩子晚一年进入小学。每次家里人说起这事,无奈和惋惜的口吻,都让我心里更加焦虑。
我是不会为了选择孩子的出生时间而提前剖腹的,那就只有更改出生日期这一条路了。可是儿子的落户手续已经办理妥当,出生日期、时间全都写在出生证明上,要去更改时间谈何容易?想到这些只能自我安慰,晚了就晚了吧,正好儿子可以多一年时间享受童年。
这种焦虑在我看了《养育男孩》,知道了科学答案后,终于释然。书中说“与女孩相比,在智力方面,男孩的发育有些缓慢,大约比女孩晚6~12个月,在完成精细动作所需的协调能力方面发育得尤为迟缓……经过走访多家教育机构(从澳大利亚内地的乡村学校到亚洲和欧洲的一些大型国际学校),得出了一个代表性的结论,那就是,男孩的入学年龄应该往后推迟一年”。
不知道和我一样因为孩子的入学年龄而焦虑的父母有多少,就这一点,《养育男孩》也值得一看。更何况这本书让我对男孩有了全新的了解,像为什么男孩喜欢争吵和打架、父亲喜欢和小男孩打闹、教育男孩学会尊重女性等问题,书中都有科学阐述。
如果你正好在养育男孩,如果你对男孩的各种行为越来越头疼,那么不妨看看这本《养育男孩》,或许会解开你的谜团。
5、《接纳力》
海文颖的《接纳力》让我掉了不少眼泪,看书中的案例,就像重新回到了童年。
接纳、倾听、共情、划界限、立规则、我信息,每一项都给我醍醐灌顶的感觉。儿子两三岁时尿床、尿裤子会让我抓狂,然而小孩子成长的过程本就如此。
老人常说长大就不尿床了,但两三岁远远达不到长大的标准。接纳了小孩尿床很正常这一事实,我终于不再因为这件事头疼。
我开始想办法解决问题,比如控制晚上睡前饮水量、给床单下铺隔尿垫、帮助儿子养成晚上睡觉前尿尿的习惯。
随着儿子的成长,他尿床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我虽然也会唠叨,但完全是轻松幽默的方式。有时讲一个尿床小故事,有时告诉儿子,晚上他又绘制了一幅地图。儿子听了也不会有心里负担。
关于接纳,无论是接纳自己,还是接纳孩子,都需要更多练习。
看《接纳力》之前,我根本不知道共情是什么。儿子得不到玩具时的哭泣让我生厌;睡觉时间到了还不上床让我焦急;见了人不问好让我尴尬……
我似乎忘记了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成长的阵痛早已被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淹没。我用父母待我的方式对待儿子,结果情况更糟。
我终于试着蹲下来,看着儿子的眼睛跟他说话,在他伤心哭泣时给他拥抱,主动向别人问好……当我站在儿子的立场去体会、并接纳这一切时,儿子也变得越来越好!
这五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正是看了这些书我才向着好妈妈的方向努力。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作为父母的我们,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没有不会之说,只有愿不愿意做好父母。
把这些书分享给大家,只希望有更多孩子能够被温柔相待,能够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
我的其它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