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
在英国读书时,我是班上最年长的学生。同学和网友说:我真佩服你,在这个年纪,还有勇气辞去公职,追求梦想。我心想:我哪个年纪?等等,我多少岁?好像27、28吧?哦,不对,33了。
每次当人问我多大,包括在填表格和申请单时,我都得先计算一翻,用当时的时间减去我的出生年月日,才能给出答案。
所以,其实我一直是个对年龄没有概念的人。
刚毕业参加工作时,常遇到同事恭维领导年轻,不论男女老少、职场内外,被人称赞比实际年龄年轻总是令人愉悦的。但若是遇到爱深究一点的领导,笑问:你们猜猜我几岁?那么,我的答案往往是最不准确的。不是比领导实际年龄大上许多,衬托得同事刚才的恭维像撒谎,领导的提问像给自己挖坑,其他同事们纷纷慌忙打趣,以求解围;就是矫枉过正没刹住车,猜得年轻得离谱,领导摆摆手,再指着我点点指头,脸上带着“你这个年轻人太夸张”的表情。
插一句,恭维这项技术活只有同事们能够胜任。多数时候,对人对事,我只能默默欣赏而不能轻松付诸语言,恭维人的水平实在让我自己都不敢恭维。有时候氛围到了,硬逼着上场,常常话还没出口,自己先不自在,磨磨蹭蹭、扭扭捏捏、挤出笑容和结结巴巴,话听起来违心算好的,有时尴尬得空气都静止了,需要被恭维一方以娴熟的人际和聊天技巧来加以化解。如此添乱,赶鸭子上架试过几次后,我就作罢,安心地当听众罢。
单位总是陆续有实习生,有的大学刚毕业,做做短暂停留,刷一刷简历,随后便去向职业下一站。但也有的毕业生能一直共事好多年。大约是等着有空编了,收到风声,参加当年公务员统考,以期面试时经验和脸熟方面能占个起手,虽然希望依旧那么渺茫。
在我工作几年后,遇到一群实习生,A便是当中后来一起共事了多年的。A刚来时,有一天我在办公室处理文件,A往办公室门框上一靠:“哎,我说,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A一米八五身高,相貌端正,身着白衫牛仔裤,此处请脑补偶像剧男主)
我抬头报了母校名号,A继续:“你什么时候来的办公室?我昨天来的,在XX业务科。”
我心想现在的年轻人聊天都如此丝滑啊!想当初我刚报到时,足足花了几个星期才鼓起勇气跟单位同事闲聊。答曰:“来了一段时间了。”
下班后,几个实习生约我一起晚饭。反正闲来无事,欣然赴约,于是,席间A得知我已在单位工作数年,勉强算是“老人”了,他赶紧一抱拳,半开玩笑说:“龚姐,我错了!还以为你是实习生!不过,这也不能怪我,您看着也太小了吧?!”
我说:“那你们猜我多大?”
A:“您...您这么干练能干,35吧?”
那时我26。
在那个年头,也许至今仍是如此,男生猜女生年龄,一般往小的猜,猜错一点不可怕,恐怕还能赢得几分好感。但猜得比实际大许多可是大忌。其他实习生开始纷纷解围,“你猪头啊,什么眼神儿啊?近视该治了啊!” “龚姐这么年轻可爱咋可能35!......" A挠挠头,脸上出现无奈的笑。
我脑海里浮现出猜错领导年龄的自己。成功者既能英雄惜英雄,失败者亦可同病相怜。各位看官肯定要说肯定因为人家是帅哥吧?!答对,不错!这证明:外貌果真是一种资产(此处可还原成英文)!
于是,我准备放他一马:“没事儿,我巴不得成熟一点呢!说话才有威信!”
单位里,除去带职务和头衔的称谓,如“钱处”、“李局”等等,还有“老”、“小”、“师傅”和“老师”等称呼。“小”既是对新人的称呼,也是领导对自己信任之左膀右臂的一种昵称。“老”,一是给比工龄虽长可职务提不上去,又没有头衔可直接称呼的同事,表示一种对其多年工作的认可与尊敬。二是给熟悉的人,表示彼此关系好,不拘一格。“师傅”往往带有此人的工作是辅助性和后勤性质的意味,除非人家的确从事此类工作,否则当心有的人听到要不高兴,所以不熟悉的人,安全起见往往管人叫“老师”。
席间,酒过半巡,彼此放下拘束,回忆了大学生涯中各自的糗事、各自学校的“名捕头”们(考试抓得最严,挂科学生最多的教授)等等逸闻趣事,各自尽欢。
这顿饭后,我就成了实习生们口里的“老龚”。再后来,在非正式场合,其他同事也用它打趣我,比如,我赴约晚到,必定会有人说“千呼万唤,咱们的老龚(老公)终于来了”,不经意间,它成了我社交尴尬症的破冰利器。
由此可见,有的时候,姓甚比名谁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