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仍处在奴隶制的俄国的一场巨大的变革使俄国音乐开始步入了新的时代。那是在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土壤上孕育出来的新音乐。在这个时期,一批年轻的俄罗斯作家在哀叹祖国的倒退,景仰西方文明的同时创作了一大批现实主义倾向的民族文学,这些都深深影响了19世纪俄国的精神生活,更促进了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形成。
17世纪末,俄国和欧洲之间的墙垒开始崩塌之际,音乐随着其他西方文明大量涌入莫斯科,从这个时候起俄罗斯上层社会的音乐舞台上,长期活跃着来自德、意、法等欧洲国家的音乐。随着俄罗斯民族意识的觉醒,一种被称为“比托硪伊歌曲”的新的混合体裁(将来自德语和法语喜歌剧的歌曲特征与俄罗斯民歌元素相结合的体裁)开始大量出现在了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歌剧旋律中。
最先彻底觉醒俄国音乐的音乐家是格林卡。他在意大利和德意志接受了少许音乐训练之后,创作了第一部最重要的俄罗斯歌剧——《为沙皇献身》。在格林卡的创作中民间音乐大为丰富,他大胆借鉴了西欧作曲家的风格和技法经验的同时注入了自己和民族的精神。
随着俄国文学运动,新的俄国音乐追随着被分为两派文化思想也分为了两派。一派是信奉斯拉夫派的泛斯拉夫的民族主义者,另一派则是向西方靠拢。在向西方靠拢的一派中,有一位被后世誉为“俄罗斯音乐大师”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虽然他是俄罗斯音乐中“国际性”一派的领军人物,但是他终其一生都在进行着对俄罗斯本土音乐的探索。
在泛斯拉夫派中有一个著名的作曲家小组,称之为“强力集团”(五人团)。它是由俄国音乐评论家斯塔所附在报刊文章中的称谓而得名。成员们大多不是以音乐为专门职业,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业余音乐爱好者。这个群体的共同宗旨是主张发展俄罗斯音乐,反对俄国既有的音乐体制。成员有: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丁、居伊。他们的创作代表了俄罗斯音乐创作的一个时代,强调表现“以民间音乐为支柱,广泛搜集人民的歌曲。”由于集团成员都是自学成才,理论水平不高,所以难以构筑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有最大音乐成就的两名成员是最为年轻的穆索尔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穆索尔斯基是现代音乐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奠基人,他的作品揭露了俄国当时的社会现象、反映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思想,他在继承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对朗诵旋律和表现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增强了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穆索尔斯基的这种改革和创新对后来的俄罗斯作曲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强力集团”的音乐作品,反映了俄罗斯人民对现实的思考及对未来的期望,致力探求新的进步的思想,对俄罗斯民族音乐、民族声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俄罗斯的民族乐派不仅创立和繁荣了本国近代专业音乐,在本国民族民主运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也丰富和发展了19世纪的音乐文化,对以后的印象主义音乐、20世纪的民族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