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这个词语听起来就自带着故事感,或许是因为我开始长大了,闲来无事我会开始回忆。想起幼年时期的自己,体弱多病,靠吃药维系生命。
“是药三分毒”,不知道这种说法是从哪传出来的,有什么根据,然而就我的亲身体会而言,那些可以救命的药带来的副作用是舌神经麻痹,从而引起发音不准确,吐字不清晰,也就是俗称的“大舌头”。
年幼无知,不引以为耻,也并不觉得自卑,直到有人拿这件事取笑我。
那个人,不是同学,不是朋友,是来自最亲的家人,是我的表哥。他不断的拿这件事情中伤我,甚至还会模仿我将“蜡烛”说成“na 烛”的奇怪口音。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在他的嘲笑声中长大,曾经我有一个播音主持的梦,想在拥有聚光灯的舞台上,骄傲自信的发言,让所有人都听见我的声音。最终……我败给了嘲笑声。
“连说话都说不明白,当什么主持人啊”,说出这句话的他也许没有恶意,甚至不以为然,可是我就是因为他这些看似玩笑的话语,导致了性格的自卑,不敢与人交流,不敢开口讲话。
我固执的认为,只要我不开口就不会有人嘲笑我了,所以我变得沉默寡言,不喜社交。害怕受到伤害更害怕遭到耻笑,如同一只懦弱的乌龟,将自己封闭起来,缩在乌龟壳子中自怜自艾,拒绝一切开始。
应该不是我一个人遭遇过语言暴力吧?
上学时,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会被说:“你看别人家某某某学习好人还聪明,你就是笨,笨死得了!废物!”
工作后也不可避免会被拿来对比,然后展开新一轮的攻击:“你看那个某某某,上学时人家就争气,现在月薪上万,你呢,连人家一半都不如,没出息没志气!”
只要他们愿意,总是可以找出各种匪夷所思的罪名扣在你头上,将你一顿数落。
也许是爱之深,责之切,但那些批判我们的话语终究会化为利刃刺入我们的心脏,虽不致命,却隐隐作痛时刻都在提醒着我们曾经遭遇过的。
面对来自最亲的人的语言暴力,无从反击,稍作反抗就会有一项新的罪名扣下来――你怎么这么玻璃心!
不是不接受批评也不是玻璃心,而是一味的指责绝对的批判,不仅不能帮助成长,反而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失去了自信心的人,要拿什么去迎接梦想?
所以啊,该怎么做,不是取决于承受语言暴力的人,而是那些看似无意实际却恶意中伤他人的人。请他们免开尊口吧,不要拿别人的缺陷取笑也不要拿别人的短处去对比别人的长处。
为什么不能好好讲话呢?为什么要高标准要求别人而低标准要求自己呢。为什么不能温柔一点呢?为什么要指责受害人不够强大玻璃心呢?
我改变不了什么,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管好自己做一个温柔的人不变成实施语言暴力的那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