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好久不见的《奇葩说》团队,最近又现身了。
他们上了一档由腾讯新闻出品的新节目《@所有人》。比这更令人惊喜的,是一群几乎都已经30开外的人,聊起了热门的“油腻中年”梗。
比如马东,50岁的年纪,说中年都算客气。可面对“中年油腻”的质疑,他说,我这不叫“油腻”,叫“包浆”。
熟悉文玩行业的人知道“包浆”是什么——器物历经时间的捶打陶冶而形成的光泽。所以你看,中年马东连自嘲,都闪着智慧的油光。此处褒义。
参与节目的除了串场的马东,还有黄执中、胡渐彪、马薇薇、邱晨、周玄毅和颜如晶。除了如晶,其他人都年过30,大多还是70后。就连邱晨都已经35了。按年轻人的说法,这都是标准定义的人到中年。
但你会觉得他们油腻吗?
2
“油腻中年”的风行,源自冯唐的文章《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
在文章里,冯唐罗列了中年油腻的“十宗罪”:
不要成为胖子,不要停止学习,不要呆着不动,不要当众谈性,不要追忆从前,不要教育晚辈,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不要停止购物,不要脏兮兮,不要鄙视和年龄无关的人类习惯。
这篇把自己和“油腻中年”划得泾渭分明的雄文,一时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谁的身边没几个油腻猥琐的中年男子呢?
酒局饭桌上行容猥琐言语露骨,逮着初次见面的年轻女性就敢讲黄色笑话;罔顾后辈嫌弃的眼神,张口就是往昔的峥嵘岁月,翻来覆去却滔滔不绝;看到什么新事物,“嗨那不就是当年的XXX吗,有啥了不起,我们那时候就有了”;听到哪个名人是旧时相识,“我XXX的时候,他还在基层东奔西跑呢”。
这样的言行,想要喜欢,真的很难。
如晶用了一个新词“过来人婊”,来描述庸庸碌碌偏又好为人师的“油腻中年”。
可从这些极端个案引申出来,由秃、油腻、大肚腩延展出去,舆论似乎放起了人到中年皆油腻的地图炮。以至抨击中年油腻,成了年轻人的政治正确。
在《@所有人》里,有一位观众说,中年男人讨厌的地方,就是“给自己年轻的时候吹过的牛X跪了”。这就多少有点苛刻了。
大多数人,无分青年中年幼年老年或者归来仍是少年,都会给自己年轻时吹过的牛X跪的。无非是吹的时候你不信邪,跪的时候又不认账罢了。
为什么diss中油腻中年会成为主流的观点?
周玄毅说得很有意思:因为网络舆论是掌握在年轻人手里的。黄执中又补了一刀:年轻人讨厌“油腻中年”,很可能是因为,中年天然就是他们讨厌的对象,而油腻只是一种借口和靶子。毕竟,“年轻人的时代任务,就是不喜欢他们看到的一切。”
3
普通的油腻中年不可耻,只有可悲可叹而已。
马薇薇说,人的一生有两次肥胖,第一次是青春期发育激素分泌时的肥胖,那时候大家会说你婴儿肥很可爱,等你长大了会瘦下来。第二次是你人到中年新陈代谢变慢了,那个时候没有人会告诉你,没事你会变得更好。
有人说,你可以运动,你可以自律。但普通中年人的生活,早上七点钟起来做早饭,一边做早饭一边跟老婆吵架,到底今天谁送孩子去上学。然后和老婆吵着架,哄着哭闹的孩子,连滚带爬地挤上公交车,把孩子送去学校,自己还得赶最挤的那班地铁去上班。
上班举目四望是什么?比自己只低半级年龄却小十岁的同事,比自己年纪还小的上司。忙碌了一天之后,加班到晚上十点,这时候去吃健康食物,去跑十公里,跑得动吗?这时候他只想瘫坐在沙发上,喝一杯啤酒,吃两根薯条。
“这就是社交肥,这就是过劳肥,这是普通带来的肥。”马薇薇说,“我问你们,你们多少人会成为优秀中年,没几个吧,你们最后都会成为普通中年的。尽管你们在年轻的时候满怀希望。所以你讨厌肥是讨厌什么?你讨厌普通。可你就是普通本身。”
煽情是马薇薇的强项,她还说了中年人最常遭到诟病的盘串:中年人是怎么开始盘串的?他想养一条狗,但老婆说太脏而且没人去遛。他想换辆新车,可是他孩子马上上中学了,他们家要买学区房。他想有一些出去旅游的爱好,跟年轻人一样说走就走,可是他所有的年假都在父母生病中耗尽了。
这个时候他想由一个简单的廉价的即时的有效的马上可以安抚自己心灵的小玩意儿,所以他盘串。“他不知道那傻吗?他不知道那油吗?他不知道那很可笑吗?可是这是唯一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空间。当他盘串的时候他觉得,是的,我还可以活下去。”
年轻人当然可以说:你怎么不看一些书学点知识?你怎么不听会儿古典音乐?你怎么不去出出汗打打球?某种程度上,这真的是“何不食肉糜”。
当年轻人毫不掩饰地厌恶油腻中年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一个可悲的现实:谁都会中年的。所以马薇薇才会说:“生活就是一台巨大的绞肉机,你们这些小鲜肉最后都会被榨成肉末。”
话很重,但也真。
如果一个放松的、自由的、有进取心的年轻人,要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鄙视中年人身上,无异于某种恃强凌弱。何况这种弱,是生活现实带来的普遍积弱。
4
鲁迅先生的《风波》里有一个九斤老太,口头禅是“一代不如一代”,这话年轻人最不爱听。凶猛的王朔说:“谁没年轻过,你们老过吗?”年轻人也不感冒。
可这些,都是中年和老年对青年人的回击。
就像年轻人不喜欢这种饱经世事的自得和骄矜一样,中年人也不会喜欢年轻人信口而来的嘲讽讥刺。
如果年轻人要通过鄙视中年人才能彰显自己的优越,这种年轻人里的“怂包”,将来也会成为自己鄙视的对象。
你以为讨厌的是油腻中年,其实可能只是讨厌未来的自己。
人都会老的,这一点无可避免。但年轻人不明白,油腻不是老的对立面,而是变老过程中的大概率事件。
与其看到油腻中年就踩一脚,不如努力让自己在未来成为一个不那么普通的中年人。
比如罗大佑。
年轻时写了那么多影响时代的歌,老来在故乡台湾的小巨蛋开“假如我是罗大佑”的演唱会。开场前十天,票子仅卖出三成。演出当晚,也冷冷清清。
罗大佑登台之后说笑:“谢谢你们,你们来小巨蛋从来没有那么‘宽敞’舒服过吧!”
但他也说:“我只看到台下有来的这些人,谢谢你们,我们当初出道时,也都是从更少的人唱起的。”然后他和所有演出歌手一起,合唱了一首《明天会更好》。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哪怕罗大佑已经老得唱不动了,这种气度和信念,也让人叹服。
又比如莱昂纳德·科恩。经纪人兼情人拐走了他多年积蓄,阔别舞台15年之后,科恩被迫在74岁的高龄重回现场。
西尔维·西蒙斯撰写的《我是你的男人:莱昂纳德·科恩传记》里,有大量篇幅聚焦那时的柯恩。
(观众)以为,他们将会看到一位潦倒而心碎的老人,抱着把尼龙弦吉他喃喃唱着,试图唤回他们的回忆。他的身旁也许会有一两位女歌手伴唱,如果他能付得起她们工钱的话。每个人都知道他破产了,每个人也都知道,这就是这位老和尚被迫带着他的化缘钵重新上路的原因。
然而,聚光灯下的他,穿着笔挺的西装、戴着费多拉软呢帽,蹬着锃亮的皮鞋,看上去像一位“鼠帮”拉比,一位神选的黑手党成员。他身边居然站着三位伴唱女歌手,还有一支六人编制的乐队,这些人同样穿着西装戴着帽,像是正打算去拉斯维加斯的赌场玩牌。他们奏响了第一个音符。
莱昂纳德把帽子压低,轻轻地捧起话筒,像是捧起一个祭品。他开始唱道:“与我共舞,舞至你的美丽,伴着燃烧的小提琴”,他的嗓音有点粗砺,但深沉而强烈,“与我共舞,跨越恐惧,重拾安宁。”
那一夜的演出持续近三个小时,中途只有一次短暂休息。目击者回忆说,前排观众在颤抖,在哭泣,“不是个别人,不是孩子。我很少看到成年人啜泣,更别说他们是在痛哭流涕。”
然后,这轮马拉松式的巡演正式开启。在足以容纳3000名观众的多伦多索尼演艺中心,科恩连演四晚,场场爆满。74岁的老人,像小男孩似的在场上蹦跳奔跑。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人天生就不普通,没有可比性。恰恰相反,他们是靠自己的努力挣脱了普通。
油腻本质上和年龄无关,也不值得大怼特怼。年轻人吊打“油腻中年”的同时,或许也在错失避免油腻的可能。说得更彻底一点,迫不及待地鄙视“油腻中年”,本身也都是“油腻青年”。
与其在年轻的时候diss油腻中年,不如真正地理解油腻:接受自己成为一个普通人,或者勇敢地和生活的引力对抗,活成与众不同的样子。千万别把对“油腻中年”的嗤之以鼻,变成将来打自己脸的依据。
讨厌油腻中年并不牛X,真正的牛X,是无论青年中年,都是你所在群体里独特的一个,永远追求自我,永远抵抗生活。否则,你也只是一个平庸的年轻人,坐等自己活成以前讨厌的样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