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把黑泽明的《七武士》看了一遍,黑白交映的镜头,细腻传神的刻画,真实激烈的打斗,如果用上这些腻美之词,黑泽明的大多数电影都能胜任,这里我浅谈几点其他看法。
一个是,细节静谧之处的意味深长。日本的电影,仔细看会发现多少透着其民族独特的文化,于静处演绎着莫可名状的动。一个很小的眼神和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多少代表着某些意义。这一点和能剧着异曲同工。比如,武士接受白米饭的动作,以及菊千代等在杀敌空闲的动作,看似不经意,其实是想表达很多内容。不注意看,这一点不容易体会。日本人对于静的细节描述很多,多少上升到了道境界。
还有一个是对整体场面的把控,这一点做的不容易。日本投降还不到10年,电影艺术可是一点都没荒废,同时代的中国同行同样在创作新作品,但两者已经有了根本区别。一个是注意表达人性和传统,另一个是纯粹成了宣传。电影的整体场面,包含了乡野,街道,山村,或者说战场,很快能代入到古意,做到这一点不难,难的是让人觉得自然。
还一点,作为侠义电影,黑泽明努力把故事讲好的同时,还用一些很有意义的镜头以及简短的对话,让故事升华。伟大的艺术家,总是先把故事讲好,很少自我总结,就是为了让人从不同的侧面看,得出耐人寻味的答案。在荒野上,目睹着辛勤欢快的农民在享受耕田的快乐时,幸存的武士望着他们不禁感慨,赢得是农民,作为武士,他们又输了。背后的四个插上剑的坟茔孤独的依偎一起,似乎在诉说他们不同的过去。战斗是结束了,敌人被消灭了,可是武士呢。多少年的狐死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注定了他们的结局。其实,他们在这一刻的感慨,恰恰是为武士发出的,尊严成了信仰,那又是什么促成了尊严?
认真而言,武士的精神发展出了武士道,深刻的影响了日本文化,恃强凌弱,悍不畏死,成了其特有的标志。因为崇拜强者,对弱者不免进行随意杀戮,因为悍不畏死,终于形成死士,日本的百年崛起,不如说成是武士道精神加上西方的科技文化更为恰当。即时到今天,日本文化中的武士精神依然隐约可见,君不见,半个世纪的经济奇迹,日益壮大的军事力量,远交近攻的国家战略,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除了让人警惕,更让人反思,究竟是他们太有能,还是我们太爱折腾?
这部电影表达的信息量其实是有限的,导演只是想述说一段故事,可是透过这个故事,窥见深层的含义,以及结尾处几乎是伤感的画面,却让人不寒而栗。这部电影的口碑可能与这些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