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爱情
这可以说是我看过的电影里最深刻的一部电影。对于社会,这完全是个跨越介界的。是现实世界的一个例外。一个人喜欢上一件事,就像是喝酒一样,有时是会醉的。也嗜好电影。这是一部实验电影,本身就意味着观众量会减少,无法获取更多的商业性的利益。没有大制作,电影手法也简单。之所以喜欢,是它完全脱离了主流性的标准,敢于回归与探讨社会与命运之间界线,这只能说明电影人真诚的文艺精神。一个人在谈到困顿,谈到人本身的痛苦,便有了一种很真挚的回归,比起关注在社会繁华昌盛的表象世界,更让人有真实感。人的性格,与之介入的洁净世界会产生关系,而这些关系的产生很多部分是来自童真,所以,我之所以,谈及童真,并且意犹未尽,这可能是一种渴盼。谁不喜欢未沾染世间的孩子,在他的世界之中,生活是寂静的所需,人可以被动的生活,并且有疏离感,有广泛开展研究的事物,忍耐不声张。可以过滤掉一切所有的表象世界,自身与外界妥善处理。不近亦不远,保持刻制,是一种能力。
先不说影片,如今一切商业行为都乏善可陈。有时要去迎合,也无可非义。不过也不能全然这么认定,多少有失偏重。喜欢去外面的街市上淘一些东西回来,作为还未涉世的孩子,这样真好。之所以这样认为,这是个温和而让人不失情的时期,所以看起来才被人所铭记。记得是在高中,开始对萨特、海德格尔产生了浓厚兴趣,四处去借书、蹲坐在书店里的台阶上阅读,也许生活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让我有了幻想和探索生命本质的渴盼,时常对其字句揣摩思忖。我喜欢思索一切形式的呈现生命本质与恬静的关系,所以多少有些兴味。
去年在北京,看了许多文艺的东西,画展。影象。玉器等等,也颇为让人动情。这个世界有许多细巧,让人忽略的东西,往往却是让人很珍视。我懂得细小的东西,都有一种时光布下的小影子,像是一个故事,让人想倾听。所以总是感觉那些心思细腻的女子,都有一种像书卷气质,也不知为何会这么想。那条街很长,路灯下来也照得通明,但是小摊子铺了很长,来往行人,也似乎让人感得像个故事,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历史是让人最沉浸的东西,他的每条街,甚或每个小物件,都有故事。所以,我在这里看到了过去那个鼎盛的北京。我对一个地方的定义,有时没有多大的偏重,喜好与否,谙熟于心。之前写了许多过去的事情,那些都是不属于喧嚣的。拙朴天真。
相对的我所看过的电影,大多都钟情独立电影,在一个地方,是个很安静的艺术馆,布置的很有艺术氛围,处处都展览着那种艺术作品,每一幅作品都有署名,署址。创作日期。有摄影作品挂在墙上,我最喜欢是是走道旁那几组摄影作品,纯黑白布景,光线调配位置很好,我不懂这些,只是凭感觉而已。看得出来这家艺术馆,并不是一个单属的美术作品展,还有音乐舞台,电影播放等内容。二楼对面的墙上一幅很唯美的宣传海报呈现在我面前,那是《车逝》电影的宣传海报。我喜欢脱离大众视野之外的东西,《车逝》最多算是个小众电影。导演本身的立意就不在商业模式,这是我钟情的一点。可以看出这部电影是很真诚的。人的定向,表明了作品的立场,我不是个泛泛而谈的人,在我身上有许多缺陷,总有游离在世间之外,却还在人情之中。可以说,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想,静默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人应所需其内在,我似乎懂得每个人都有一个渴盼的梦想,不论是否是荒唐亦是深远,都不重要。有梦的时候,我喜欢爬上山顶。这是我十六岁时做的事。直到日暮下来以后,准备回家。人可以站在高处,当时想了些什么,我都不晓得。
这种静默渐渐的成了一种生活,之前是喜欢,而后是被动接受。而推动这一切的,我想是命运。
影片是一个片断接一个片断的,而这是个集合痛苦的表演,所以在开篇的无声或是没有时间链接性的剪贴中,这种气氛很浓厚。也相当的压抑。坐在不大的房间里,有主持人介绍这部电影的细枝末节。坐着为数不多的观众,《车逝》是个文艺片,我所看的电影,都不想带评判的眼光,更多的我是欣赏,我不是在写评论,我不想对这种电影刻意的书写成客观的偏重文艺思想的路线创作,我想我写的是随意的,就像街拍的感觉一样,我不需要大篇幅的客观正视电影,电影在我眼中是个故事,我只是喜欢听,不喜欢讲。听的感觉让人很有投入,有安宁平和。是为清理内心污垢。我的欣赏是点到为止。多说无益。
片中多数都是象征性的,偏重阴郁的色彩很浓厚。黑白效果的画面还是让人很喜欢的,这是我本身最喜欢的色彩,美美,一个很特别的女孩子,承受肉体的痛苦来到世间和达叔一起生活,导演刻意抹掉了许多的语言技术,用失语的状态来推动情节,包括争吵,哭泣或是爱恨都是在这种语言丧失下开始、结束。人有时是需要有东西来维系生命的另一层精神层面的,所以美美喜欢上了红色的车,喜欢上了一个人。那条公路,完全是一个是非地,更是一个伤心的地方,郝岩冰就这样一直活在失踪的妻子的不幸路上,并且每天都重复着,当遇到了美美。时间就像挂在树上的无数钟表一般,这里边的时间性是无序的。其实故事很简单,没有剧情,有的只是永恒回忆,加在人身上的痛苦,并且重复。
里边所有的人物,都是活在一种过去与现在的界面上,而且这是一个失真世界里的所打开的无限性。我喜欢上了去很远的地方漂泊,有时突然就又回到了重复的生活环圈里,被动的接受,无力的抵抗,哭泣,雨声,撞击声还有音乐配声的急促声。在这部影片里是很锐利的。很可能会刺眼到观众。所以,更多的这是个世界里巨大的孤独,并且没有旁人,我们在影片里也能看到这里边只有这几个人物,所以人物的出场意味着都有象征。独立电影《蓝色大门》和这部作品大不一样,这是我每一次看到这部无声电影所表达的可能性。影片色采单一,但很美。前半段还能感觉到回忆里浸泡的温和时光。
回家以后,又看了,还是有许多的质疑,命运与时间的这种重复,混沌无限性延长。
我很长时间在回忆这些个场面,这是多么可悲。说实话,我对这部影片所传达的意思,还是不一样。我感觉里里的每个人的沟通都需要一个界线,人物表情需要道具。情感传达也需要介质。这是个很退后的时代标志,也是人类危机的最后模式,所以看起来很有预见性。不过,在工业化发展这么快速,的确人们情感创伤也是不可替代的。声音是一个信号,多了这层介质,人会有更深的联系,我想影片呈现的是一个现象。或是一个探讨。无关生活。
人类沟通的欲望,暗含了人与人之间永恒的障碍。就像爱的由来,注定像那场车祸一样是场“赎罪的游戏”。我想这就是导演所要表达的。它开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