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周金文的分期与书风演变
为了叙述的方便,西周的书法分期通常与西周的历史分期相一致,分为早、中、晚三期,即:
过渡期:武、成、康、昭
鼎盛期:穆、恭、懿、孝
衰微期:夷、厉、(共和)宣、幽
过渡期
过渡期的作品,是在沿袭商代金文风格的基础上起步的,然后逐渐地摆脱商文化的影响向着自身秩序化的目标进行。武王、成王之世,建国惟初,金文书法因袭旧式,还看不出太多的自觉之迹。在章法上依然是有行无列,因此字形大小不居,如《庚姬卣器铭》(图1.8)。在笔致上时有填实的肥笔以及线条首尾粗细的变化。殷商旧族作器,仍然在铭文之后保留族徽标识。如成王时期的《婴鼎器铭》、《复尊器铭》等。武干时期有《利簋器铭》、《天亡簋器铭》等。《利簋器铭》在史料上极为珍贵,第一次明确记录了武王征商的时间,在书法上也显示出一种博大的气象。略显平实笨拙的线条弱化了线与面、粗与细的对比。虽然这种作风并不那么自觉,但是从一开始就已预示了西周书法将来独具的品性。
《保卤器盖铭》(图1.10)的章法微有变化,铭中“遘”字在二铭中其一处于五行之末,其一置于六行之首,两相对照,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书写者对于书法的脉络相循与“一动万随”的徽妙调整。殷商金文通常是器盖一以铭,一以族徽标识,二者分立有别,西周器盖同铭以此为开端,同铭面微有调整,章法行气的玄机于此等处泄露不少。
康昭之世,以重器《大孟鼎》为发端,开始了西周书法的秩序建构。《大盂鼎铭》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鸿篇巨制,格局体量上的宏大显示出泱泱大国的气度。在章法上可以看出书写者非常理性的排布,行列有序,严密妥帖。此后的作品虽然也有沿袭有行无列者,但自《大孟鼎铭》所创立的有行有列的书写格式便很快成为风气推广开来。《大孟鼎铭》的线质仍然古拙方硬,保留着一定程度的旧迹,结构却较以前的作品平正端严了。
到昭王时期的《召卣器铭》,线条已经很圆劲匀畅,无论笔法、结构、章法都很接近西周书法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