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卓更改高考身份考入中戏
农家女陈春秀被冒名顶替上大学
接连曝光山东近两年间有242名冒名顶替者
被认为最公平的高考仍存在这些不公平的背后操作,而高考的前身 —科举的背后是不是也同样存在这种现象?
当然存在,而且还是公开的秘密。
唐代可没有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这些现代玩意儿,只能靠文字描述的长相来识别考生,就有了“入试非正身,十有三四;赴官非正身,十有二三“的说法。
唐代科举大半考生都请了枪手。
“快看,这里有个“傻子”不找替考耶!”
唐代初期科举不糊名
也就是说
我们是“密封线内请勿答题”
他们是“无密封线任写大名”
所以唐代科举那后门走的是光明正大。
走后门还走出了门道,有“行卷”和“通榜”两种。
所谓行卷便是赚取流量出名成为网红诗人,在参加省考前,将自己得意作品送给达官显贵或学术圈大V,以求其赏识并向主考官推荐。
比如李白不仅蹭过贺知章的流量,还拉着孟浩然一起发朋友圈。
大诗人陈子昂两次科举落第,果断走上炒作之路。“伯玉摔琴”让他声名大噪,顺利进士及第得到朝廷的重用。
通榜即是主考官请有地位、有声望、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共同确定预录取名单。
这预录取名单可大有操作空间了。
一般而言请托于主考官,也得有个“中介”以防政敌奸细。
一般进士无结识权贵,也只能望榜兴叹。
当然也有一些官场巨头说一不二,状元、榜眼、探花我全都要,不少主考官为保住乌纱帽只得低头。
这还是一个拼爹的时代。
行卷、通榜创立之初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无可避免地受到关陇李氏及权臣的把控。
凡是涉及到阶级变动,就不可避免地被关系、利益控制,更何况科举这关乎命运之事。
当今社会通往上层的大门几乎已经焊死,中产阶级内卷严重,寻常百姓想要成为中产阶级需要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最后也仅仅是踏足了中产阶级。
这样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范进中举后会发癫了。专于科举便有机会实现“扶摇直上九万里”,过上理想中的生活。
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范进,我们都想成为范进。
高考志愿已经陆续填报完毕,最后祝所有考生考上理想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