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刚看到一篇文章,看完很受触动,大家看完可以讲一下你们的感受。
“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妈妈,爸爸下午什么时候回来?”我红着脸问。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他晚上七点钟回来。”母亲摸着我的脑袋,笑着说。
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我敬仰我的父亲。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他一定会比母亲更加赞赏我这首精彩的诗。
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道,“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十二岁。
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读完这篇短文,我的感受是双剑合璧:
双:父母双方各自用自己觉得好的方式去管教孩子。妈妈的观念是多赞扬孩子,多肯定孩子,孩子会很快乐,给予了孩子满满的爱和安全感。爸爸呢,对孩子很严格,他觉得应该要用高标准去要求孩子,孩子才会有真正的实际的进步。父母双方各司其责,一起管教孩子,相对于在当今社会父亲教育“缺席”的情况,这个孩子是幸福的!
剑:赞美和批评是一把双刃剑。只有赞美,没有更高要求的批评不行,那如果只有批评而没有赞美,肯定也是不行的。只有赞美加批评,两者恰当有效地结合,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才是有帮助的。这个孩子如果一昧接受他母亲的赞美,没有人批评他,那他就有可能会变得自以为是,变得自大。如果这个孩子,只有父亲的严厉批评,而没有母亲的赞美肯定,那他也会变得负能量,自卑而没有自信。所以母亲的赞美鼓励和父亲的高标准要求,两者相互制衡,孩子就会好好的把握好手上的这把利剑,让这把利剑真正的为自己成长所用。
合:合二为一。父亲和母亲本是两个单独的个体,当他们结合之后生了孩子,合二为一。他们两个所做的事情都是同一个出发点,同一个初心,那就是为了孩子好。以前我觉得在教育方面,爸爸妈妈应该要统一战线,但是后来慢慢才明白,每个人爱孩子的方式不一样,所以当两个人爱的方式不一样的时候,我们不必强求一个人,必须要服从另外一个人以达成同一战线的目的。鹿可以选择不一样,但是能够到达同一个终点就好了。
壁:这里的壁我理解为壁玉。每个孩子生下来虽然不是说空白,但是他很多的行为都是通过后天培养塑造的。故事里的小孩,他的母亲总是赞美他,精彩极了,他的父亲总是对他有高要求,糟糕透了。这两股风不断的向他吹来,使得他谨慎地把握他生活的小船,不被任何一股风吹偏,这两股风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励下,他努力向前驶去,最终一定会成为一位优秀的人,被雕琢成一块壁玉,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