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能在书里感受到书里没有东西。

  今天读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正文部分只读了一页,我就想到好多。

  这本书的正文部分先讲述了曾国藩一生的五次耻辱。第一次就是秀才考试被考官批责。

  曾国藩21岁那年第6次参加科举考试,也就是说前5次都名落孙山了。

  这次不一样,他觉得他行了。

  结果发榜之日,却被学台悬牌了

(学台就是湖南省的学政,相当于今天的教育厅厅长;悬牌就是发布公告)。

  公告可不是宣布金榜题名了,而是当众宣布“文理太浅”,以佾生注册。

  (佾生指的是没入围但成绩尚好者,我觉得放到今天应该叫良好吧?有点像“你已经很努力了”式的语言。)

  我的想法就是“佾生”也不错,何必和自己较劲呢?但是曾国藩确认为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悬牌批责是奇耻大辱。

  也就是从这次科举考试以后,曾国藩就像开了窍一样,从此一路飙升。

    这种升级文的人生轨迹,对于普通人来说,好像没啥用,除了让人爽。

  开窍到底是怎样一回事?我也说不清。开窍应该就是顿悟吧?

  但是曾国藩应该是渐悟吧?在经历过一遍一遍的失败后,知耻而后勇,是发大愿的结果。


  书里没有写,

  前6次科举失败时,他有多难过!

  难过这个词能概括那种滋味吗?

  记得我考研的时候,倒数进面试,几乎没有希望上岸,当时感觉就是无力感,灼烧感,能让自己轻松的方式大概就是放弃了。

  我身边那些考研二战的同学,他们常常好像在绝望中。

  那曾国藩六战是什么滋味呢?普通人也理解不了半个圣人。

  (我觉得突然老百姓有个词叫“上火”,很能概括那种滋味)

  无论是谁,人生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让人“上火”的时刻。

  可能是落榜了,可能是失恋了,可能失业了……就像困在局里走不出去了。

  曾国藩是怎么走出去的?书里没说。

  我现在有点理解那些大人物想要和那些已经离开这个世界的大人物进行交谈的心理。

  我是个普通人,我也想坐下来和曾国藩聊聊天,我想问问他,你是怎么走出来的?

  曾国藩能给我答案吗?

    不清楚!

    那就自己给自己答案吧!

    敖,钝感力,无期待,做事。

    等再抬头的时候,就“轻舟已过万重山”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