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丁颖和郑枫主编的《母语:我爱极了做妈妈》是由陈晓楠、赵子琪等12位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女性,在阐述与孩子相处的所思所感。
《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的作者宁远是两个女儿的妈妈,她的育儿观点对于我触动比较大的是,她说:“在我不确定哪种教育方式更好的时候,我宁可选择什么也不做,我就做一个过得去的妈妈就好。”她提到一个朋友,在见面的过程中,不停地以一套“赏识教育”标准来要求孩子,抹去了孩子的自由和天性。这位朋友是很用心的妈妈,估计是看了太多的育儿书,加上她自己童年缺爱,在外婆身边长大的留守儿童,于是把自己所缺失的那一部分双倍补给了自己的孩子。其实不难发现,身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小的时候自己生活条件不好,可能有了孩子就对孩子物质这一块无条件给予。越是缺什么,才会去关注什么。但是她没有想过,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比如你自己喜欢吃苹果,但是小时候爸妈条件困难给你买不起苹果。于是你天天给自己孩子买苹果,但是他有可能喜欢的是香蕉。
我以前也有一种焦虑,害怕自己当不好一个母亲。毕竟,生孩子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是母亲是没有培训上岗证的。我害怕自己做的会不够好,但是宁远说了:“她首先是一个好女人,然后才是我的好妈妈。”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不必尽善尽美,跟着自己的天性走,跟着孩子一起成长。他是一个孩子,是一个无法探测到未来会怎么样的孩子,我们是一起成长的,陪伴着他。而自由摄影师杨菲朵认为儿子可以哭。这是一个很随性的妈妈,他说儿子子曰可以吃糖、玩游戏吃冰棒。但是吃糖后必须刷牙,玩游戏要调低音量,只有中午最热的时候可以吃冷饮。这让我想起前阵子饭饭朋友圈晒了一套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一套的,摆满了书柜。她说父亲给她童年的礼物让很多小伙伴们羡慕不已。确实如此,放到我的童年,这件事不太可能会发生。这套书,对于父亲而言,是黑名单之列。
再看看杨菲朵的子曰,可以吃糖可以玩游戏可以吃冷饮,太幸福了。偶尔我也比较纠结,到底要不要给孩子吃零食?以前我是零食的坚决反对者,但是某天孩子在外面玩,看到别的小朋友肆意地享受着零食带来的味觉享受,她那个小眼神,流露着渴望和看不见的哈喇。那会我看到孩子,就想到我是不是太残忍了,剥夺了她吃零食的快感。她这个样子,感觉是穷的叮当响从来没吃过零食的三毛似的,于是,我慢慢解开了封禁:可以吃、适当的吃、不可以在正餐时间吃。
杨菲朵给五岁的子曰提出要求:尽情地玩,公共场合不要给被人带来麻烦,不能随便翻别人的东西,不浪费粮食,保护要自己。童书出版人三川玲提出承认父母的作用是有限的,女儿丸子对于绘画喜爱,她就开始带着丸子报了课程还去看美术展览,拓宽她的视野,孩子的成长,她也纠结过过早的干预和帮她决策会不会是对的。读完12位母亲的独白:《母语:我爱极了做妈妈》,我发现这里面的妈妈都是善于思考和摸索的妈妈,她们在遇到问题时,一样在思考怎样才是最合理的解决方式。这里面《嘉人》品牌首席内容官的邓立,孩子不是她的全部生活,除了工作,她有一套自己的和儿子的通关语言,这个在职场上有点强势的妈妈私底下对于儿子会以白纸黑字来约法三章,这种契约精神,是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互相约定。
《母爱:我爱极了做妈妈》,发现里面的母亲和子女,互动很亲密,看了12组的照片,我发现只有一组照片中,有爸爸出现在画面中。赵子琪直言:“中国爸爸们就那样,不要对他们要求太高。”这是一个缺失爸爸角色的对象无奈之言。这里面的母亲大多数都是独立的女性,有写作者和创作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她们也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有包容的、开放的、约束的、旅行的。她们都是先作为一个女性,再作为一个好妈妈。妈妈的定义是陪伴和引导,不是传统地绑定在孩子身上,以孩子为中心为一切。她们有自己的兴趣和事业,有自己的爱好和追求,她们和孩子共同成长。这也是这本书发起人的初衷,让自己和孩子都过得更好,传递母体的温暖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