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星光灿烂的2017马云乡村教师奖在三亚落幕,我们都在为获奖老师感动祝福的同时,关于马云提出百人以下村小的撤点并校的倡议,却在江湖引起一片波动……这是昨天的《慈善江湖》的一篇文章,且不论江湖上的观点对错与否,站在不同的角度都有自己的理由吧,只是这一次,为了村小的去与留,惊动了江湖众多大佬,也是难得……如果这样能引起更多人关注乡村小规模学校的话,那就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一些吧!
慈善江湖来了一群大佬,村小去留牵动无数人心
1月25日俞敏洪发文《这次我要“怼”马云一下》:马云心里想的,大概就是这样干净整洁美丽的寄宿学校。也许动用企业家的资源和财力,在中国建设几所这样的学校是有可能的,但中国有几万所这样的学校。这样的配置,依靠企业家及社会力量,长期是不靠谱的。
甘肃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学区邵锦堂校长对此表态:
站的角度不同、站的地域不同,看法就不一样,其实谁都没错。在南方、东方可以撤,因为人口居住较为集中,有校车就可以解决问题。在西部北部,特别是山区就行不同,即使有校车也不适应,黄土高坡勾勾叉叉,十梁九湾,别说车到不了,就算能到,一车孩子接到学校、送到家没大半天的时间恐怕很难做到。十年前,不知道是谁提出“布局调整”的政策,让农村倒退了几十年,让弱势群体雪上加霜,苦不堪言。
切记,千万别搞一刀切!有人说:让农村孩子进城享受城里的优质教育资源。我不知道他们调查过吗?农村孩子进城后,三四个人挤在一间黑乎乎的小房子学习、生活、住宿……,学习条件优质吗?农村孩子的家长文化水平都不高,缺乏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批改作业的能力,家庭教育根本跟不上,学习环境优质吗?农村孩子经济条件差,学习用品、穿着打扮、个人气质都跟不上城里孩子,久而久之,自卑、内心越来越严重,甚至由于自己和城里孩子之间有差距,而怨恨父母,看不起父母,接受教育优质吗?
继续在农村上学的孩子初中毕业有60%左右学生能考上高中,而进城上学的孩子能上高中的不足50%,大多数只有上职中的份,难道这就是他们追求的所谓城里的优质教育资源?住宿制也不行,我们中心小学,独立初中,张湾中心学校都是住宿制,初中可以,小学不行,孩子太可怜,因为在管理跟不上的情况下,存在很多弊端,不可盲从。
村小除了撤并,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冰花男孩”上学的问题了吗?
今天是周六,往常这是乡村青年教师周末培训的时间。本学期课程已经结束,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星期六,终于不用忙于听课、上课,就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片子,也算是给自己培训了那么多乡村教师后的一个结业仪式吧。
电影很感人,这面国旗多次出现。这也是我在去过的每一个村小都会拍摄的画面。
一面国旗、一段上课钟声、一群奔跑在田野的孩子,这就是乡村最美丽的画面。
忽然间明白,村小的孩子对于一个村庄,就像孩子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村里没有了孩子的欢笑,就像空巢老人守着一个家。孩子不在家,家里的温度也就少了几分……
我们总说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觉得只要给他们一个美丽的校园,孩子就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他们离不开家人的呵护,家长何尝不是因为孩子而慢慢成熟起来呢!孩子成长需要的不仅仅是学校,家庭、亲情同样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能因为是留守儿童,觉得家长没有能力管教孩子,就让他们去更远的地方读书。
这部电影得到很多明星的代言,影响力估计与当红票房没法相比,不过,因为有孙海英老师主演,得到的关注还是很高的。就在电影推出之际,互加计划陈嘉谊推出的关于电影同步思考的文章《一个人的课堂、两个人的教室、三个人的学校,无数人的未来》被中国教育学会官方微信号刊发,这或是给这部电影的导演李军林提供的《一个人的课堂》最好的续集素材……
“一所学校,一个老师,一个学生,一面国旗,一声上课铃,一个老教师的流亡和精神殉道,这是乡村低层知识分子最后的苍凉挽歌。”李军林导演在采访中以这样的叙述表达了内心对这部电影的情愫,满怀的敬意与悲壮。
什么是教学点:有一些规模更小的学校,地理位置非常的偏僻——它们甚至不是在村子里而是在山里,这些学校可能只有十来个孩子——甚至都不到十个孩子。他们可能分属不同的年级,但都在同一个课堂上学习。比较小的教学点一般只有一位老师——无论是教语文、数学或是其他科目,都只有靠这一位老师,像这种的教学单位则被称为“教学点”。在记者走访的学校,有的只有一块黑板,剩下的就只是课桌椅,甚至有些连课桌椅都不健全。
从2012年到2016年,乡村小学从15.5万所减至10.64万所,减少31.35%
乡村初中从1.94万所减至1.62万所,减少16.49%
乡村教学点在大幅度增加,2016年有8.68万个,比2012年增加了2.43万个
不足百人的乡村小规模学校2016年有10.83万所,占乡村小学与教学点总数56.06%
1-10人的乡村教学点有2.58万个。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
看看这些教学点主要的分布在哪些地区——
上图的邹老师,就是四川一个村小教学点的中年老师,在乡村坚守了20年,也不断经历着教学点的撤并,而随之带来的影响是上班的地点也越来越远,支撑他的除了有对乡村孩子的一份牵挂,更有我们的互加网络公益课程在支持着他。不论他原来工作的村小教学点,还是现在的村小,只要孩子们在学校,他们都可以跟着邹老师在网络上学习那些他们从未有过的音乐课、美术课、科学课、学校没有增加任何投入,孩子们却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学到到村小老师从前无法带给他们的很多专业课程。这样的村小(教学点)在四川还有8760所!
她是河南大山深处的一个村小的校长付娜,他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学校的校长伏彩瑞,用互联网帮助山村的学生链接优质资源是伏彩瑞创办沪江16年来一直未变的初心。两位校长,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奋斗,只为让每个人通过学习,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乡村孩子也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通过沪江互加计划一张大课表,村小的孩子各个都成了小网红,仅有48个学生、6个老师的麻雀学校每周能有20节网路公益课程的支持,孩子们喜欢的音乐、美术、科学、手工、阅读、舞蹈、绘本、口语、班会等课程……真是一应具全!村小里的横幅“网络连通世界,互加有你有我”就是村小最真实的写照。
像马耳岩小学这样的村小(教学点),在河南乡村还有9260所!
对于他们来说,每天几乎一半课程都是在网上学习的,自己用鼠标点击麦克风,和网上对话,对他们来说,早已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中间的孩子叫常文轩,他们都是四年级的孩子,每天早上,为了能听到7:30的网络直播晨读课,常文轩常常六点多就出门了,上学放学路上都是一个多小时,他早已经习惯了。在网络课堂上,老师基本上每次都要关注这三个人都学校,每次都有他们发言的机会。认识他的人,比他认识的人还多……他们这样的教学点,在甘肃还有4006个。
网络课堂上,他们的同学在全国各地,他的老师也是来自五湖四海。2018年1月1日,人民日报《山里娃上起了网络直播课》(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讲述了三个孩子网络课堂学习的故事,让我们相信,在互联网时代,很多不敢想象的困难都以全新的方式解决了。
为此,鹿马岔小学的校长冯平这样说道:
“农村学校也有一颗树,孩子们爬上了树,照样看的很远。农村学校有得天独厚的教育土壤,它传承文化的根,传承教育的根,传承民族未来的根,乡村是真正的前沿阵地,是主战场,是不可回避的一隅 ,给乡村老师一根线,他将放飞教育的希望;给底层的乡村教师一片阳光,他将绘制出未来教育的蓝天!”
新华社瞭望东方记者王辉辉在深入甘肃定西黄土高原上的安定区李家堡学区调研后,深度报道的文章《李家堡的故事》、通过网络双师课堂带给我们《“互联网+乡村教育“的现象空间》无限巨大,乡村教育几十年靠撤点并校、支教走教都没有解决的难题,因为有网络共享阳光联盟,基本解决了乡村学校缺师资、缺资源、缺课程的现状,在没有增加一个教师,甚至还调走20多位学区核心教师的前提下,以李家堡阳光课堂为核心,共建共享网络课程,发布《李家堡宣言》并带动周边四个学区28个村小1800个孩子的共同成长,成为中国首个乡村教育互联网实现村小突围的典范!
“打破时空限制的互联网技术为教育资源薄弱的农村地区带来了新的希望,而参与其中的各种力量则为之注入了新的活力。”
—— 2018年第四期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参与其中的各种力量是什么呢?
力量之一:搭建平台,让优质课程资源对接村小零距离
一张网络公益大课表可以说是外部给予村小最大的支持力量。对于乡村学校来说,走进这张课表需要的只是网络和一台电脑,这与撤并学校的经费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况且全国90%学校已经有了网络设备,具备了互联网学习的基本条件。
沪江通过旗下的实时直播平台CCtalk聚合最好的课程资源,免费为乡村学校提供同步在线课程“互加美丽乡村大课表”实施两年以来,在全国30个省份,1000多个村小落地,极大的帮助了各地村小解决开足开齐课程的难题,加入课程授课的团队越来越多,课程越来越丰富。这是一张可以与8.68万个教学点一起分享的同步大课表,更期待未来有10个、100个甘肃定西阳光课堂联盟的自己的网络课表出炉,大规模快速提升村小教学点的课程质量就有了抓手,不再只靠村小教师苦苦坚守与默默奉献,互联互通的共享时代才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教育成为可能。
力量之二:外部聚力,让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全覆盖
由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北师大、21世纪教育研究院、西部阳光基金会联合沪江互加计划,2017年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曾宪梓楼正式启动的“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简称青椒计划)经过一学期40场在线直播,链接到18个省份63个教育局22804名教师报名参与,其中北师大专业课程18节,公益及名师师德课程15节,开学典礼及每个月阶段性活动近10次,探索出一条大规模、低成本、高参与度、可复制的乡村教师培训成长新路径。受到青椒学员们的高度好评与各地参与教育系统的大力支持。
《青椒为什么会红?》是来自重庆彭水教师进修学校的黄方老师所写,这篇文章也许是对青椒计划项目团队半年来超强大工作的最好总结!
力量之三:激活动力,让每个乡村教师都有一颗勇敢的心
马云乡村教师奖刚刚落幕,人们在关注100名优秀教师的故事同时,很少有人知道他们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付出。
正如《一个人的课堂》中的宋文化,500元一个月的代课费,坚持在村小工作36年,带过3000多个学生,笑称自己和孔子的学生一样多。把最后一个学生坚持教完毕业后去城里重新开始艰难的打工生活。
这样的故事原来离我很远,我也很少关注这个群体,直到现在我也慢慢认识了很多这样的老师,我无法去解决他们的代课身份,但是我们希望能通过网络的带给他们力量,让他们的教学更有自信、让他们在乡村不再孤单。
我们提倡教师学习、思考、写作,通过写作,老师们的思想得到了更多人的分享,他们的心也渐渐被打开,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增长了见识。加入简书写作的乡村老师越来越多,他们但故事也成为我们认识人们、走近他们的一个窗口。只有打开自己的心门,才能让拥抱更大多世界。寒假期间,我们希望老师们继续充电计划,让自己带着满满的行动力走进新的春天。因为,只有经过深度思考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21天充电行动继续投稿中!(点击看看这里的充电站)
区别于传统教师培训与网络师训,利用网络社群化学习具有低成本、高参与、大规模、可持续等优势,通过地方教育部门的组织,快速拉近一线教师与专家名师的距离,改变传统线性培训模式,跨界聚力,激活教师内心的动力,带给乡村老师全新的视野及更大的成长空间
成长一定是从内而外的,无论我们给予外部多少支持力度,如果没有彼此价值的认同与情感的共鸣,很难产生触及灵魂的改变。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地方学校改建完成、电脑配置完成、软件设备配置完成、项目配套支持到位,教师还是没有激情,学生还是没有动力的原因。
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老师用“新木桶理论”解读青椒计划,我们正在打造一个新公益的模型,补齐短板,不如用足长板,与其各家公益组织、社会爱心人士都要独立的去帮助乡村学校做公益,不如我们联合起来一起做大自己擅长的那一个长板。
未来,无论村小何去何从,至少眼前,开学,孩子们需要丰富的课程,老师们需要强有力的支持!一个人的课堂只要存在,互联网上的课程就会陪伴在孩子们左右,互联网上的青椒们会勇敢的担当起一份责任,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寒假即将开始,我们带给全国村小孩子一份《2018互加计划美丽乡村大礼包》,这里有一学期满满的课程提供给各地村小选择,如果你也想为村小助力,不需要有马云的实力,你也可以帮助他们!
您的转发与推荐,可以让8万村小教学点孩子共享网络公益课程的精彩!这就是我们可以做的一份小小的善举!
2018年1月31日晚上19:00——20:00,互加计划与您相约CCtalk20170901村小课程发布会!今年正式报名参与互加网络公益课程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优秀教师,将有机会获得凯迪拉克小狮子奖!
所有的伟大,源自一个勇敢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