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这句就被惊艳了。
孤没孤于自恃,危没危于任疑,败没败于多私。
当时上大一,还不知道度娘,后来问我见过最博学多才的宣传部老师杜老师,才知道这句话出自于《素书》。
我学的医,我们学校的图书馆,绝大多书和医相关,没有找到这本书。
周三例行会议结束后,杜老师拿了薄薄的一本书给我。
“五块钱在街角淘了两本,见你问了,送你一本。”
“谢谢老师。”
就这样,我拥有了这本书。
六章,短短几页纸,简繁夹杂的字,磨了我整整一天,第二天去找老师要译文,因为实在看不懂。
感谢杜老师那个时候的帮助,也感谢网络越来越发达,让我大致弄明白这本书究竟讲了什么。
不过,哪些深奥的东西,至今依旧令人参不透。
不过,我也对书里写的江山社稷,治人治世不太感兴趣。
听说,张良仅凭参悟了这本书的一部分道理,就帮刘邦取得了天下,可见这本书被称为“天书”,是多牛逼哄哄的存在。
以至于张良找不到传人,直接将书带进墓里,后又被盗墓贼挖了出来,广传于世。
可是为什么今天人人都可以看到这本书,却很少出现“大智”的人?
可能就是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当一些杀招不在一招致命的时候,就会被淘汰。
当然,这些都不是我关注的点, 而我更感兴趣的还是这句:“孤没孤于自恃,危没危于任疑,败没败于多私。”
不看译文,大家也都应该大致懂得这句话的意思。
这是“本德宗道”这章里的最后一句话。
大意是:最孤独莫过于目空一切,最危险莫过于用人生疑,最失败莫过于自私自利。
关于《素书》的介绍,你去度娘,估计能得到很多,而我只看这句对我影响颇深的话。
简洁地直指人心和道心,犹如一盏人生的明灯。
或许你觉得,这也太过于简洁,道理你都懂了,还看这本书干嘛?
这或许就是古人的高明之处,看似平凡的书,却使上智者得道,中智者得德,下智者得仁义。
当一个人,凡事都能洞穿事情的来龙去脉和整体结构变化,从而慎始敬终,那么这个人,要他不成为“上智”之人也是很难。
能做到“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境界,才能找到一条通往最大利益的坦途。
也就是说,惟有“本德宗道”,才能一辈子获得心灵的安全感,而安全感比什么都重要。
千百年来,小人求而不得,大人不求而得,不就是那些人,用最浅显易懂的话,悟得了最深的道理。
老子说:“大道至简”,有些东西,真的是越琢磨,越心惊,细思极恐,细思恐极,也不过如此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