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是谭嗣同处刑时的一番悲壮之词。这也表示曾经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运动走到了尾声。
在这103天里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何谭嗣同如何的不甘?又是那么的无能为力?
历史的画卷往前展开,你会发现那时的中国是多么的难过无助,如同一个躲在角落里的默默哭泣的孩子。的确,对于中国而言接连遭遇了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惨败,能不窝心么?彼时我们富甲一方,蛮夷朝拜。举国上下,军民和睦,生活安定。一切的一切仿佛就在昨天,而今却变成了这副鬼样子,国民贫困,战争不断。
或许是上天有恩泽披露于中国,中国这种情况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但也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中国的有志之士开始意识到唯有维新,才能救中国。
现在想来这种觉醒是多么可贵啊,如果一直浑浑噩噩下去,不知道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还要滞后多久。
当然,那时也并非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意识。守旧派就固执地认为维新思想是“异端邪说”为此还和维新派就“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三个方面展开了讨论。虽然在当今的我们看来也没什么了不得的,但这场论战却是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使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借这样的形式得以传播。
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下,变法变得迫在眉睫。维新派拉着光绪帝从1898.6.11开始了变法,在这些天中,发布了一系列新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并没有触及封建制度,又加上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抵制,最终失败。
在这场运动中,我深深意识到一个人的思想的重要性。固然老祖宗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是面对一而再而三的战争失败,难道不应该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国家制度和政策出现了问题呢?为什么不愿意试图去尝试改变呢,为什么要自己内部会出现矛盾呢,难道真的是印证那句话“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么?这样想来,或许是吧,至少后来的辛亥革命知道了改良是无法改变清政府腐朽和顽固,唯有革命才能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只是在我看来维新变法运动中,那些舍命变法的维新派牺牲的未免有些可惜了,“舍命献身诚可贵,临刑无畏价更高,若问保全生命报效国家故,二者皆可抛”。如同项羽的不肯过江东,谭嗣同完全可以逃亡,他完全可以保全生命来为中国革命道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不过这也是我的一段臆想,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大抵在于他们是有使命感的人,他们的生命不仅仅属于他们自己,而且属于中国。为祖国近代化进程的进步抛头颅洒热血,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