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就听说过“包豪斯Bauhaus”,好像它代表德国的“建筑设计风格”。后来,旅游去魏玛,在旅游攻略中知道,魏玛的包豪斯大学,就是那个传说中代表德国设计的大学,包豪斯大学的建筑也是魏玛旅游的看点。
然后,我们去魏玛,拍下了一些包豪斯大学的照片,看到那些方方正正的建筑,简洁的、中规中矩的外形、宽敞高大的玻璃窗、很现实、也很工业化的,很难说有多么好。后来从网上的资料中才了解到,包豪斯风格,作为20世纪初先进的工业设计风格,其先进性,正是因为它代表了用理性的、科学的思想来代替艺术上的自我表现和浪漫主义。
在那时候,包豪斯风格,简洁的几何造型,可应用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并兼具符合使用功能的美学。它颠覆的,就是是作为艺术家的设计师们只追求艺术不顾及技术,不遵循自然与客观的理想主义的艺术形式。所以,翻译成现代的互联网语言,包豪斯的设计风格,就是让艺术家们——
——“接地气儿”。
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佩斯力图探索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并要求设计师“向死的机械产品注入灵魂”。
在更早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无论达芬奇或米开朗基罗,都是全能的造型艺术家,集画家、雕刻家甚至是设计师于一身,而到了20世纪初期,分工具体化,美术家对工程一窍不通造成很多设计理想化但不可实现。所以,包豪斯的理想,就是要把美术家从游离于社会的状态中拯救出来。
那么,这么富于现代精神的设计学院,为什么建在了魏玛这么一个小城市呢?那就要说起它创建的时代了。
请注意一下我们所说的那个,代表德国先进工业设计理念的包豪斯学院(Bauhaus),它的创建时间是1919年4月1日,而1919年的魏玛,不是现在的魏玛这样一个似乎已经无足轻重的小城市。
从1547年起,魏玛成为萨克森-魏玛公国(后为大公国)的京城,城里的故宫和郊区的贝尔维德雷宫及梯夫特宫就是当年留下的宫邸。从那时之道二战开始,魏玛一直是代表着德国先进思想和先进艺术、文化的地方。大文豪歌德、席勒、尼采、莎士比亚、李斯特、巴赫、利贝曼……这里是文人骚客、思想家、艺术家云集的地方。当然,最有代表性的,1918年至1933年期间采用共和宪政政体的德国被称为魏玛共和国(德语:Weimarer Republik),因为这一宪法是在魏玛召开的议会上通过的。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魏玛的影响力。
说回来魏玛的包豪斯大学,它自1919年创建之后,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对德国的工业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大批德国最有思想的艺术家们在这里开设了包括新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展览设计、舞台设计、家具设计、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等,甚至连话剧、音乐等专业都在包豪斯中设置。其学术氛围也十分开放,为德国现代工业设计打下了非常好的教育基础。艺术家们的教育理念也是十分开放的,教学方式更是十分民主,不同的观念和思想在课堂上下讨论、争辩,在思想碰撞中诞生最美的设计。
可惜,二战开始了。另一位德国建筑师,亦属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的密斯·凡·德·罗,曾任“包豪斯”第三任校长。包豪斯学院于1925年从魏玛搬到德绍,后又于1933年迁至柏林,同年遭纳粹法西斯查封而被迫解散。
从创立至遭遇“杀校”,“包豪斯”仅存世短短14年,一大批最优秀的包豪斯的艺术家老师们,在之后二战期间陆续去了美国,为多所美国大学教育开设了全新的设计课程……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不得不说,秉承了最好的德国工业设计包豪斯理念的大学,也可能在美国。
至于魏玛的包豪斯大学,在经历几十年的中断、几易其主之后,1995年终于重振旗鼓,再次打造德国的高端设计学院。
(艺游味境-书香云舍版权图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