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字奉先,并州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包头)人。他是东汉名将,也是汉末诸侯之一,以勇武闻名,擅使一柄长矛,号称“飞将”,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
看到这个简介,会不会有读者朋友感觉缺了不少更加精彩的事迹?比如三英战吕布呢,辕门射戟呢,大闹凤仪亭呢,吕布戏貂蝉呢,还有更加脍炙人口的三姓家奴呢?
其实这些跟吕布有关的典故,都跟史实无关,而是受了《三国演义》的“荼毒”。
历史上的吕布,大概率出身寒微,很可能是个“穷得只剩下钱”的豪强子弟,这才能因为“以弓马骁武给并州”(《后汉书·卷七十五·刘焉袁术吕布列传第六十五》)。话说在东汉想要当官,家世门第是唯一的参考指标。若非并州地处边陲又时值乱世,吕布这种没有关系背景的纯武夫,是压根不会有机会入仕的。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吕布才表现出抓住一切机会、不惜手段往上爬的勃勃野心。所以董卓稍一利诱,他就杀掉了对其有知遇之恩的丁原;当王允开出更高的价码时,他又毫不犹豫的宰掉了视其为假子的董卓;到了董卓余党前来报复时,他更是半个磕巴不打就抛弃了王允,独自逃之夭夭。
屡屡背主加上极端自私的性格,使得此后的吕布极受嫌弃和猜疑,先后投奔袁术、袁绍等人均遭拒绝,不得不自己单干。此后吕布先后与曹操、刘备发生冲突,最终在建安三年十二月(公元199年2月)兵败受擒,然后被曹操“畏而诛之”(《宋史·卷四百七十一·列传第二百三十》)。
后人评价吕布,通常会从两个截然不同的角度出发——其一是赞其有“虓虎之勇”(《三国志·卷七·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其二则不齿其人品。对此,写出《三国演义》的罗贯中曾慨叹道:
“夜读三分传,堪嗟吕奉先。
背恩诛董卓,忘义杀丁原。
倚仗英雄气,不从忠直言。
白门身死日,犹自望哀怜!”
所以这就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人物,爱其勇不可当,堪比西楚项王;恨其反复无常,又有哪个人物能与之相提并论?
提到汉末三国人物,最常被人拿来乱点鸳鸯谱的,其实是关羽——毕竟谁不知道“关公战秦琼”呢?
秦二哥肯定没跟关老爷打过架,但他的人生履历,却跟吕布有些相似。
当然其中的理由,更多的是无奈。
01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隋末唐初名将。与同期的历史人物相比,秦琼的地位一般,在唐太宗李世民官方盖棺定论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仅名列最末。而在因啰嗦而被欧阳修嫌弃的《旧唐书》中,与秦琼同列入一传而且还一起当着门神的尉迟恭,其传记长达3055字,而秦琼的才有1050字。
但在民间的情况则截然不同。比如说秦琼那长得惊人的绰号,其中的版本之一就是“马踏黄河两岸,锏打山东九府,交友赛孟尝,孝母似专诸,神拳太保”——跟顶着仨俩字的匪号就能满地横着走的所谓水浒英雄相比,差距真是不能以道里计。
在《隋唐演义》等文艺作品中,秦琼无论身处何地都是众星捧月般的大哥级人物,地位和影响力绝对能排进前三。
但事实上,秦琼的人生履历,远没有民间传说来得那么夸张和传奇。
秦琼的身世,在今天看来显然是个“官N代”——先祖秦彭曾在东汉担任过两千石的山阳太守,七世祖秦秀在西晋出任过比两千石的金紫光禄大夫和太常卿。到了祖父秦方太时,做过北齐的广宁王府记室,这是个五品官;其父秦爱最高只给北齐的咸阳郡王斛律金做过录事参军,品秩也达到了正六品。在那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时代,秦家怎么说也能算是个排名中下的士族家庭了。
可问题就出在了秦家出仕北齐这码事上了。
汉末后天下三分,再一统入晋,之后南北分裂,给司马家续了命的东晋自然被视作正统。到了南北朝,继承了晋室江山的南朝四代当然也少不了个正统的招牌;而在北方,北魏分裂后东、西魏并立,再分别为权臣所篡而成北周、北齐。可又因为后来的隋文帝杨坚篡了北周宇文氏的江山,继而一统天下,所以北周也就必须得正统起来了。
所以相较于同时期的各大割据政权,北齐就成了路子最野,也最让人瞧不上的那个。
更糟的是,北齐亡国后秦爱就归乡隐居了,再未入仕。所以秦琼的身份,就一下子变得尴尬了起来。
隋大业年间,秦琼曾在名将来护儿麾下任职。时值秦母病亡,来护儿遣人亲往吊唁,结果引来旁人的羡慕嫉妒恨。对此这位后来爵封荣国公、官至左翊卫大将军的大人物是这么答复的:
“叔宝丧母,护儿遣使吊之,军吏怪曰:‘士卒死亡及遭丧者多矣,将军未尝降问,独吊叔宝何也?’答曰:‘此人勇悍,加有志节,必当自取富贵,岂得以卑贱处之?’”(《旧唐书·卷六十八·列传第十八》)
来护儿虽然很欣赏秦琼,并认为他将来会很有出息,但对这位部下的最大印象,还是那个“卑贱”二字。
其实这也不怪来护儿。毕竟在那个时代,家世门槛才是衡量一个人物的基本标杆。别说秦琼出自来路不正的北齐官宦家庭了,就算他搬出当过东汉山阳太守的先祖来,来护儿这位东汉名将、征羌侯来歙的十八世孙也不会放在眼里。
也正是因为这“卑贱”二字,使得秦琼的人生充满了坎坷。
比如说根据上述记载,秦琼显然曾在来护儿麾下当过兵。但这位深受杨坚、杨广两代皇帝宠信的猛将曾全程参与了从大业八年到大业十年(公元612~614年)的三征高句丽之战,并攻陷过平壤城、讨平过杨玄感之乱,还在奢卑城(今辽宁大连)大败高句丽军、迫使高句丽王高元不得不遣使请降,可谓是功勋卓著。可在此期间,据说深受来护儿重视的秦琼,却从未在史书中留下过只言片语,很可能是早已被调离或辞任了。
要知道在当时征讨高句丽可是大隋朝的头号大事,皇帝杨广还御驾亲征,所有人都视其为建功立业的良机。要是来护儿真的重视和重用秦琼,还能任由他在此刻离开?
所以来护儿所谓的“重视”,很可能只是他招揽军心的一种手段罢了,赶巧碰上了秦琼丧母这件事而已。如果换个其他人,没准来大将军照样会把“此人勇悍,加有志节,必当自取富贵,岂得以卑贱处之”的评语原封奉上吧。
02
相较于丁原之于吕布,张须陀才是秦琼真正的伯乐。
当秦琼再次出现在史书记载中时,他的身份是在齐郡通守张须陀麾下效命,官职不详,估计也大不了。
要知道来护儿历任右骁卫大将军、左骁卫大将军和右翊卫大将军,带的可从来都是来自十二卫的“中央军”。而作为齐郡通守的张须陀,麾下的军队只能是算二三流水准的郡兵,属于地方杂牌部队。秦琼如果是调任,哪怕是平调,那么也只能被理解为受到了降职处理。
可也正是在张须陀的麾下,秦琼才真正受到了历练和重用。
大业十四年(公元614年)正当前老板来护儿率军在奢卑城血战之时,秦琼也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场大战——时有涿郡叛军卢明月犯境祝阿(今山东禹城),张须陀率军迎战。面对一比十的兵力劣势,秦琼主动请缨出战,设伏大败敌军,还烧毁30余处营寨,最后与张须陀的主力合围,近乎全歼了卢明月部10多万人马。此后他又随军在海曲(今山东日照)大败孙宣雅,并终于以先登之功授封建节尉。
这个建节尉是个啥官职?其实就是个有衔无职的武散官而已,在隋炀帝杨广制定16阶武散官衔中位列第9,品秩大概在六到七品之间,并享受相应的待遇和荣誉。
也就是说秦琼豁出命去拼出来的功劳,就换来了每年600~800石粮食的俸禄,除此之外既无实职也无实权。
当然了,在地方部队升迁本就艰难些,但更大的原因还是秦琼被那个“卑贱”的出身拖累了。
在两宋科举大兴之前,只要是士族门阀子弟,哪怕是多吃了二两饭都可能成为升官晋爵的理由。还是拿来护儿做例子——他有子12人,大多在江都之变中遇害,但在史籍中有载的最次的也做到了正四品下的通议大夫。而侥幸在兵变中存活的两个幼子来恒和来济,到了唐朝照样官运亨通,先后出任过宰相。
皇帝都得风水轮流转,但士族门阀却永远能端坐在权力的金字塔尖上,直到被黄巢和朱温斩尽杀绝了为止。
所以在当时的社会秩序下,别说平头百姓了,哪怕是像秦琼这样的没落士族子弟也注定了毫无出人头地的希望。
可要是天下乱了、秩序崩了呢?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因瓦岗军逼近荥阳郡(郡治在今河南郑州),慌了手脚的杨广赶紧调张须陀为荥阳通守。从此秦琼就与瓦岗军交上了火,并在数次战斗中表现勇猛,给李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年底,李密设伏围杀张须陀,秦琼率残军竭力突围后投奔驻守虎牢关(今河南荥阳)的裴仁基。对于恩重如山的老长官之死,秦琼应该是悲痛的,估计也有借裴仁基之力复仇的想法。可谁能想到没过几天的工夫,裴仁基居然降了瓦岗?
史书中找不到秦琼反对乃至对抗此举的记载,于是就有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叛。对于秦琼来投,李密非常重视,直接任命他为帐内骠骑,成为了8千内军的统领之一。
这可是个非同寻常的待遇,因为内军都是遴选出来的瓦岗军精英,也代表着其最核心的战力:
“密料士八千隶四骠骑,分左右以自卫,号‘内军’,常曰:‘此可当百万。’”(《新唐书·卷九十·列传第十五》)
当然秦琼也很快就给这种信任予以了回报——大业十四年七月瓦岗军与宇文化及大战于黎阳(今河南浚县),李密中箭落马,险些被俘,多亏秦琼拼死相救才保住性命。救出李密后,秦琼又收拢溃军与敌再战,终于将宇文化及击退。
可是瓦岗军的辉煌极其短暂,同年就被王世充击败,李密西逃长安投奔了李渊,秦琼在被俘后选择了投降——这就是他人生中的第二叛。
王世充也算是识货,任命他为龙骧将军,但并不掌兵。为啥?因为王世充能发家,靠的是霸城王氏的亲族以及在淮南招募的子弟兵,像秦琼、程知节这样骁勇善战的瓦岗旧将对他来说并非刚需。相反老王还对其充满了猜忌和提防,这才使得这帮新降之人不但“薄世充之多诈”,还给他玩了一出“火线起义”:
“至于九曲,与程咬金、吴黑闼、牛进达等数十骑西驰百许步,下马拜世充曰:‘虽蒙殊礼,不能仰事,请从此辞。’世充不敢逼,于是来降。”(《旧唐书·卷六十八·列传第十八》)
自此秦琼就投了唐,这也成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叛。
03
投唐之后,秦琼就一直追随李世民,在与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割据势力的战斗中功勋卓著,先后受拜上柱国、获封翼国公。
对此,李渊曾对秦琼在唐一统天下的过程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给予过高度的评价——以卿之功,即便是想割朕身上的肉尝尝,也不是不可以商量的:
“卿不恤妻子而来归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新唐书·卷九十·列传第十五》)
而在发生于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玄武门之变中,秦琼又因护卫之功成了李世民登基的从龙之臣。事后受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
但这也是他人生中,最后的高光时刻了。
在此后的贞观年间,秦琼一直因病修养,很少露面。直到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病逝,被追赠为徐州都督、改封胡国公并陪葬昭陵。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秦琼被李世民钦点入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位居最末。
相较于初唐功臣中与秦琼的履历、能力以及战功大致相仿的程知节、尉迟恭,甚至远不如他的段志玄、刘弘基、张公谨等人,秦琼所获得的地位和荣誉是最低的。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跟因罪获死的侯君集、张亮所受到的待遇不分高下——比如在初唐名将中,连生卒年在史书中都被偷工减料的,也唯有秦、侯、张3人而已。
要知道在史书中给人作传,生卒年是最基本的资料,除非乱世没有搞不清楚的道理。秦琼虽然生在乱世,但却卒于太平年间,只要想查能查不到?只能说是不够重视的原因。
侯君集和张亮是犯了谋逆的大罪,如此被史官无视是惯例,可秦琼又是为啥?
恐怕还是跟他那个“卑贱”的出身,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比如说秦琼为啥在贞观年间多病隐居,对此他曾做出过解释:
“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旧唐书·卷六十八·列传第十八》)
其实这是说不通的。因为生在隋末唐初的那个乱世,哪个名将不是戎马一生、出生入死?可在战场上砍人和挨砍的履历丝毫不逊色于秦琼的尉迟恭,可是活蹦乱跳的一直到了显庆三年(公元658年)才挂掉,享年74岁;程知节更是活到了77岁,到麟德二年(665年)才辞世;初唐名头最响亮的两大名将李靖和李世勣更是一个享寿79岁,另一个也活到了76——这样的寿数哪怕是放在今天,也绝对不算低了。
即便是英年早逝的段志玄(45岁)、张公谨(39岁),死因也跟旧伤复发之类的理由没什么关系。纯粹就是突发疾病,倒霉而已。
大家都是在战场上闯荡了一生的人,秦琼的本事未必就比程知节、尉迟恭等人差,打过的仗也未必比别人更多或是更凶险。那么为啥就他受了这么重的伤,难道也是因为倒霉?
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就是相较于其他人,秦琼哪怕付出更大的努力、更多的风险以及更高的代价,也未必会得到同样的回报。
比如尉迟恭。民间传说他是铁匠出身,老婆黑、白二位夫人也是出身草莽,俨然是个屌丝逆袭成神的典范。但事实上尉迟恭是出自鲜卑勋贵世家,曾祖尉迟本真曾任北魏冠军将军、统六州诸军事,封爵渔阳懋公;父亲尉迟伽任隋仪同大将军,赠幽州都督、常宁郡公。因此尉迟恭初入官场就能弄到个从五品下的朝散大夫头衔,娶的老婆也是檀州都督苏谦之女这样的大家闺秀,跟草根阶层哪曾有过半毛钱的关系?
而且李唐立国,与出身关陇的鲜卑军事勋贵集团的大力支持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哪怕当年尉迟敬德间接弄死了李渊的堂弟李孝基,后来又差点打瞎了李世民的堂兄李道宗的眼睛,可是却依然能得到重用和优待,并安享晚年。
再如程知节。他可不是私盐贩子出身,跟秦琼更不是姑表兄弟的关系,而是出身东阿程氏,但祖上却跟秦家差不多,都是出仕北齐。可与秦琼不同的是,程知节娶的是隋齐州别驾崔信之女,而这位程夫人身上笼罩着的更为耀眼的光环,则是她的娘家乃是清河崔氏——那可是连李唐皇室想要联姻都不可得的人家啊,但人家老程就行。
有了这么个老婆当靠山,哪怕老程天天上班摸鱼,李世民都拿他没什么办法。像这样的例子在当时其实挺多的,比如房玄龄之妻出身范阳卢氏,所以李世民才故意往老房屋里塞美女,逼得卢氏“饮鸩止妾”,吓得李大帝发出了“我尚畏见,何况于玄龄乎”(《太平广记·卷二百七十二·妇人三》)的感慨,还留下了个“醋坛子”的典故。
再如被李世民誉为千古人镜的魏徵,最大的爱好就是往尊贵无比的皇帝陛下脸上喷唾沫星子,还曾故意活活憋死了李大帝最心爱的鸟——你当李世民真的就这么心甘情愿的“虚心纳谏”?那为啥还会在魏徵死后刨了他的坟头?
因为老魏虽然家世不详,但老婆却是正牌的河东裴氏出身,所以最差也是个中小士族。况且在贞观年间,魏徵几乎就相当于山东(指崤山以东)士族在大唐朝廷上的代言人,李大帝要想江山太平,就算心里在有气也得憋着。
可是这些人有的那些让老李家人必须得忍着、受着的关系和背景,秦琼统统都没有。
甚至跟那些老战友们一起开个趴体,秦琼都是其中唯一的异类——士族门阀间通过几百乃至上千年的联姻关系,彼此间已经结成一个密不可分的小圈子,随便两个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凑到一起,聊几句七大姑八大姨,没准就成了远房亲戚。而秦琼呢,哪怕往上数祖宗十八代,恐怕也跟人家找不到半分的交集。
既然祖上的交情攀不上,自然也不可能有什么旧交、世交和门生故吏,这样的人物在当时的权贵圈子里注定是孤独且没有前途的。事实上在小说和影视中的那个义薄云天且走到哪儿都被众星捧月、人人争呼“秦二哥”的秦琼,在真实的历史中就是个孤独的人,那些据说跟他有刎颈之交的诸如程知节、李世勣、牛进达等前瓦岗旧交、后来的大唐勋贵,事实上彼此间感情很淡漠。比如当单雄信被处死时,唯一出面求过情的只有李世勣,秦、程等人连个过场都懒得走一下。
而唐初名将之后大多能沾得上父祖的光,不敢说与国同休,起码享受几代的富贵尊容是没问题的。这一方面是皇室要照顾功臣之后,另一方面也是勋贵间相互抱团照应的结果。而秦琼又成了一个例外——他的儿子秦怀道和孙子秦景倩最高只官至县令,几乎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除了获罪的以外)中后代混得最惨的。
04
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秦琼是个倒霉的异类。但如果把目光放大到隋末唐初的那个大时代,他却近乎是最大的幸运儿。为啥这么说?
因为在那个大浪淘沙的时代里,但凡是家世高的自然而然的都成了“金”,而出身低的却几乎都成了“沙”——秦琼能老死在榻上且身后能得享尊荣,已经是无数被淘汰掉的沙子连想都不敢想的待遇了。
同是在瓦岗军中搅过一根马勺,魏徵、程知节、李世勣、牛进达等人跳槽李唐之后,几乎不费什么力气也未经多少周折就能受到重用,然后享受高官美爵;而张亮、王君廓、王伯当、罗士信等人的结局却是或叛、或罪,或战死,反正无一善终。
还有个单雄信,被俘后拼了命的想投降,结果回答他的却是李世民毫不客气的一刀。
有人可能会说是运气的缘故、是巧合,可这也太巧了吧?所有的世家子弟或是女婿不但都统统在那一场场残酷至极的战争中全须全尾的存活了下来,而且还个个功成名就;而但凡是个平头百姓或是没落小士族家出来的,几乎个个不得好死。
这哪里还称得上是巧合,简直就是神话。
有人可能还会说,不是还有秦琼和张亮这两个例外吗?
毫无疑问这两个人是幸运的,但幸运的背后则是惨痛的代价。秦琼就不用说了,张亮在玄武门之变前曾被捕下狱,历经严刑拷打也没把自己的老板供出来,这才获得了信任:
“隐太子将作难,命亮统左右千人之洛阳,阴结山东豪杰以备变。齐王告亮反,高祖以属吏诘讯,终无所言,乃得释。”(《新唐书·卷九十四·列传十九》)
那张亮后来为啥反了?
事实上不光是张亮反了,王君廓、王伯当、辅公祏、罗艺等人都反了。据说还有阚棱、杜伏威、李君羡、盛彦师之流的也想反,结果还没反成就被英明神武的大唐皇帝发现,然后就理所当然的被砍死了。
难道是这帮出身不高的家伙本性就不可靠,天生脑后生反骨?
这就是胡诌八扯了。武德、贞观年间的大唐朝堂上,简直就是各种叛臣、叛将扎堆的大杂烩,谁要是只有叛过一、两个主子的“履历”,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后世以忠直著称,还被李世民誉为千古人镜的魏徵——老魏先仕隋朝,杨广大势已去后就赶紧上了瓦岗,等瓦岗事败后又随李密投了唐。可是在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的黎阳之战中他战败被俘,二话不说就理直气壮的给窦建德当了两年多的起居舍人,还与跟他一起被俘的李神通(李渊的表弟)和李世勣同殿称臣、再续“同事”之情。
虎牢之战中窦建德兵败身死,魏徵被李世民生擒活捉——请注意,老魏可不是“火线起义”或自己跑回来的,而是被抓回来的。可即便如此,人家照样屁事没有,还转过头去就钻进了正牌太子李建成的阵营,成天撺掇李老大弄死李老二。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上台,魏徵连磕巴都不打一下就给昔日死敌当起了人镜,而且对当年之事毫无任何愧疚之心:
“及败,太宗使召之,谓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徵曰:‘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旧唐书·卷七十一·列传第二十一》)
魏徵的一生,先后背6主、仕7人,按照吕布的待遇堪称是“七姓家奴”。可他为何会如此肆无忌惮、不用承担任何后果而且名声还好得一塌糊涂?还不是因为投了个好胎(也可能是因为娶了个好老婆)!
对于世家子弟而言,从来都是先忠于家然后再考虑国的事,至于对谁称臣则无所谓。就像我们在今天找工作,首要考虑的是赚钱养家还房贷车贷,至于是给姓张的还是姓王的老板打工,想那么多干吗?
在那个时代,士族门阀就是社会中坚,所以他们这么干得理直气壮。而无论是隋杨还是唐李,其实跟他们都是同道中人,既离不开他们,也能理解他们的心态。所以像魏徵这样数叛故主的家伙,才能在每个老板手底下都混得如鱼得水。
当然,也正是这种现象的存在,才使得无论隋杨还是唐李都有志一同的想要斗垮士族——请注意,是用文明的手段斗垮而非暴力的方式干掉。如果李世民们敢直接操刀子,甭管他有多么英明神武,士族门阀照样分分钟能让李大帝驾崩。
那么谁敢操刀子呢?是吕布、黄巢、朱温这样出身草根又有刀的人物,对此无论是袁绍、曹操还是李世民、魏徵都心知肚明。所以老魏怎么叛来叛去都没事,因为他是现有秩序的维护者;而吕布、张亮、罗艺们甭管是操起了刀子还是看上去想要拔刀,都必须赶紧弄死,因为他们才是秩序的破坏者。
到了时隔1500年后的明清时,吕布还又挨了一刀,成了三姓家奴。
从这个角度看上去,秦琼就更幸运了——若非他拼了命的想给自己、家族以及子孙后代赚一份前程,结果弄得伤病缠身、远离了权力中心的话,没准想善终都难。
或许正因为这种幸运和另类,才让后人对他有了更多的关注,并将其塑造成了那个赛孟尝、似专诸的英雄形象。
至于这个秦琼跟历史上的那个秦琼还有多相似之处,已经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