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男性朋友结婚以后,自己小家庭的事情,无论大小,还是要听从父母的意见,允许父母到自己的小家庭来发号施令、指手画脚,很可能导致夫妻关系不和谐。
从我们的传统文化来看,我们当然是要反对“娶了媳妇忘了娘”的。
可是,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这个问题,答案还会这么简单明了吗?
(老王的案例)
那些事无巨细要听从父母意见的已婚男性朋友,表面上看来是孝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他们可能存在着社会角色混乱,另一方面他们可能存在着分离个体化不良。
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为一个人格独立的个体,需要经过三次分离。
第1次分离是出生的时候,完成了与母亲在肉体上的分离。
第2次分离是三岁左右的时候,形成了自己的个性雏形。
第3次分离,从进入幼儿园开始,逐步实现与原生家庭的分离。
分离个体化外在表现的4个层次:
第1层次:感情与思考深度融合,全受感情支配,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无视自己的主张或要求,在受到压力时情感爆发,很容易陷入懦弱的状态。
第2层次:对于稳定有基本的需求,为避免矛盾,适应他人而努力,不够自律,很难独立进行决策或者是解决问题。
第3层次:拥有比较清晰的信念,尽管在决策时还需要依靠权威,但在困境中也能够较快的恢复健康。
第4层次:拥有清晰的价值观信念和目标,灵活而且稳定,拥有自主性,在矛盾与压力面前,能够运用理性思维解决问题。
一个常被人忽略的现象是,很多父母无法完成与孩子的心理断乳,父母不希望孩子离开自己,用种种理由阻碍孩子与原生家庭的分离。(案例一中的母亲)
作为父母,要处理正确的教养观念,允许孩子成为独立的个体,允许他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思想。(小孩子摔倒了,父母要不要去扶?孩子在学校和同学闹矛盾,家长要不要到学校帮忙?小两口吵架了,父母要不要出面干预?案例2)
作为儿子,要正确处理社会角色的矛盾冲突,把握好主要社会角色与次要社会角色,把握好孝敬父母的正确方式。(案例三:小李与母亲的案例)
作为新时代的女性,要知道”嫁的好是机会,过得好需要智慧”,面对一个分离个体化不良的爱人,面对分离个体化不良的公公婆婆,更需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