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第二部分:编剧思维在写稿上怎么用
主要有三点:稿件具体内容上,我们要想方设法设置悬念,引发转折,勾住读者;另外,开头要吸引人,结尾要升华主题。
那具体怎么设置悬念,引发转折呢?主要有三个技巧,从难到易,从有到无,从是到非。我这个月的写作分享课,包括下面这些内容。报名通道很快就要开启,喜欢的小伙伴一起来玩哈。
1
从难到易,这是说清一个陌生知识点最实用的技巧。
我们使用这个技巧时,目的是把陌生概念转化成读者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不但便于理解,还要勾住他们的注意力。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叫“提高锚点”。我们在文中说出锚定效应这个概念后,读者十有八九要皱眉头的,所以立即要补一句: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陌生,其实很容易理解。读者听到你这句话,立即就会精神一振,并且会感到好奇。
然后你解释说:就像我们在商场买东西,卖家在定价时,一定会给我们设一个“幌”,一个东西只值300块,他开口就要500块,这就是“提高锚点”,提高买家的心理价位,这样能保证我们砍价到350后,卖家还有钱可赚。
我们在文章中,要不停通过各种细节,勾住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有读下去的欲望。
这是个比较基础的技巧,很多小伙伴们都已经能熟练使用,尤其是写过听书稿的小伙伴。
2
从有到无,从读者思维中的有到读者思维中的无。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一次审稿,一个小伙伴介绍内藤宜人这个作者,巴拉巴拉写了一通,最后说了这么一句:日本有人说,你可以不读村上春树,但不能不读内藤宜人。
看到这,我心里就很不爽。我们都知道村上春树,但几个人知道内藤宜人?先写内藤宜人,文章就显得枯燥,尤其里面还掺杂着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这些让人望而生畏的词。读者看到这儿,说不定就手指轻轻一点,文章给你关掉了。
但你先说村上春树就完全不一样。如果你用“你可以不读村上春树,但不能不读内藤宜人”这句话开头呢?就会在读者心中设置一个小小的悬念,引发一个小小的转折。
大家本来对这个内藤宜人没什么感觉,但对村上春树是有认知的,所以读到这儿就会想,哇哦,这家伙厉害,竟然和村上春树齐名,那我得好好认识一下。
有句话说,魔鬼都在细节里,这句话对我们写稿也很有用。
从有到无,用好了是非常厉害的。前段时间金庸去世了,这是一个巨大的热点,每个人都想蹭一蹭。
写得最好的,肯定是六神磊磊了,毕竟专业吃金庸饭的。但有的公众号,蹭得也特别有技巧。
怎么蹭?你们不都写金庸小说如何牛逼,贡献如何大吗?我不写他小说,我要写金庸离过几次婚,我要写他私德不好。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从有到无。
你们知道金庸厉害,但是他私人道德很差你们知道么?你知道他前两任妻子的痛苦吗?设置个悬念,引发个转折,勾起你对金庸重新认知的好奇心。
这个转发的人很少,但确实有不少人在微信群里讨论。抛开他的观点对错不说,我们单说他们蹭热点这个技巧,从有到无的技巧,还是很厉害的。
而且,从这一点引申出去,我们还可以再转折一下,写一篇文章来反驳“讨论金庸私德”这篇公号文。金庸私德有问题?这是你思维中的“有”;然后,我用你思维中的“无”来反驳你。
钱钟书有句话听说过没?“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据说一位美国的女读者喜欢钱钟书的作品,想要登门拜访他,钱钟书在电话中婉言拒绝了这位女读者,用的就是这句话。所以,你完全可以用这句话来立论,反驳那篇公众号的作者。
然后你如果闲得慌,你还可以站在公号文作者的角度,再转折一次,反驳钱钟书这句话:了解作者的生平、作者写作时的心路历程与大背景,对于理解一部作品而言是极其重要的。
反正不管转折多少次,我们的目的都是勾起读者的好奇心,所以,从有到无,真是运用奇妙,存乎一心。
3
第三个技巧,从是到非。
就是你原来认为这东西是怎么样的,我现在就要颠覆你的认知。这种技巧是最好用的悬念/转折技巧,会在读者心中引起心理落差,让读者读起来会欲罢不能。
比如一些翻案风的文章,都是这样写。汪精卫是个卖国贼,这是我们心中的固有认知,然后他偏偏写汪精卫一些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的壮举。秦桧是奸臣,这是我们心中的固有认知,然后作者写秦桧被俘虏到金国时,一开始是个强硬派。
这个技巧中,如果你学会铺垫,那就更加厉害了。比如你写汪精卫是个卖国贼,巴拉巴拉,列举他卖国几大罪,调动读者情绪,让读者咬牙切齿,恨不得把手机砸了。
然后你笔锋一转,开始写他好的一面,读者就会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非看下去不可了。铺垫,是为了转折。举得高摔得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是到非,真正牛叉的,是把“非”的方面格局化,完成一个双重转折。比如罗胖有个视频叫《岳飞必须死》。
我们好多人心中不都是认为,岳飞是被秦桧害死的,毕竟秦桧已经在岳飞墓前跪了一千年。他首先在这完成一个反转,告诉我们,其实不是,岳飞是被宋高宗害死的。
秦桧不过是一个执行者而已,一个工具。然后,当你认为高宗是害死岳飞的主谋时,他再来一次反转,说当时历史的格局演化,已经走到这一步了,高宗不得不杀了岳飞,再把高宗也摘出来,说这是一个格局化的悲剧。
王国维不是说过么悲剧的三重境界么?
第一重境界,最LOW的,有个恶人,比如秦桧害死岳飞,就是这种。
第二重境界,是命运的作弄,哈姆雷特那种。
第三重境界,就是剧中的人物在特定的条件下互动,结果陷入了无法摆脱的悲剧之中,这是悲剧的最高境界。
王国维举的就是《红楼梦》的例子,我们刚才说的这个岳飞必须死,也是因为格局。
多说几句。“是非”这种写作技巧,被大量的用于虚构类写作,就是各种故事。先塑造一个人物,各种铺垫,告诉你他貌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然后,通过故事的发展,揭露出这个人的人物真相,就是他真正是个什么样的人。比较典型的,比如“君子剑”岳不群,塑造了一个谦谦君子,最好揭开真相,他是一个奸诈阴狠的小人。
我在写文章时,尽量会把这三个技巧交替使用,再加上一些主题句和过渡句,文章就差不多了。
今天没时间拆一篇文章给大家看,所以我推荐给大家一本书,《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超级畅销书作家。
有书11月共读的书目中,这个是第一本,因为我写了精华版解读,又在教主带领下,写了睡前听书,所以对这本书很熟悉。
格拉德威尔的书,号称能让读者“思想冒险”,就是他不停地引到你的思想,颠覆你的认知。他在这本书中,就大量使用了我们上面说的技巧,大家可以翻看一下。
4
好,说完内容,我们说开头。不管写小说还是写剧本,开头都很重要。业界公认的两句话是:前15分钟是电影的命;前20页,是小说的命。
我们写普通稿件也一样,不管是共读精读,还是其它类型稿件,不管是叫破题引题还是起承转合,前两段,就是文章的命。这两段,我们一定要下足功夫,把读者的注意力抓住,否则后面都白写。
具体怎么办呢?主要有三个思路。第一个,素材新奇特,让别人一眼就忘不掉。我在写《脆弱的力量》听书稿时,主题写了羞耻感,用项羽自刎破了题。
这个素材不新,但放在羞耻感上很新。羞耻感多可怕,能让一个人自杀。我觉得读者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调动起来。
第二个,击中读者痛点。特别适合工具/认知类书籍。上来我给你场景化一个例子,比如,某个名人因为拖延症,懒得去医院,结果为演变成胃癌,死了。拖延症搞不好会死人,你怕不怕?要不要读我这篇教你治好拖延症的文章?
第三个,最高级的一个,从囧大魔鬼营学来的,共情。比如,在《背影》这篇文章开头,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失业了,借钱才办了丧事,祸不单行,家中光景很惨淡。我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这几句话,让读者和作者产生了一个能够共鸣的情节!构建了一个几乎所有的父亲形象!家中的顶梁柱!
朱自清的父亲再坚强,也跟读者的联系不大(又不是读者他爹),要通过他坚强的父亲,联想到自己的父亲才能感同身受!!特别是那个年代的父亲,一般而言不会半点在子女面前示弱。
这样一个共有的形象把大部分读者联系到了一起,前面的作为铺垫,来渲染家庭的沦陷气氛,家里的多惨。因为后面点睛,强化了父亲坚强的逻辑。
共情的牛叉之处在于,写到你心里,让朴素的素材绽放出瑰丽的光彩。
5
结尾,升华主题的重要性。
厉害的故事,让读者放下书时,关掉电视时,有些东西仍停留在他的脑海中。比如金庸小说中的爱恨情仇,甚至可以脱离故事独立影响你。
我们写稿时,同样如此。我们在最后一部分,一定要想办法升华主题,让读者在关掉文章后,仍然心有戚戚焉。
比如,最近有个小伙伴写“长尾理论”,一个经济学理论,解释明白就完了。我说这不行,要升华。
怎么升华?长尾理论能让小众、冷门的商品能够生产出来,并能够找到消费者,或者说粉丝。
这说明什么,首先说明长尾理论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了;升华一下,说明创新得到鼓励,人们的个性得到展示,说明社会变得更加多样性了,甚至人类的未来都会因此不同。
再比如《贸易打造的世界》,作者不盲从权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历史,并得出了不同于常人的结论。那我们读者不是历史学家,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升华一下:我们可以学习作者不迷信,不盲从的精神,打破思想的禁锢,用更包容、更开放的精神面对这个未知的世界。
文章结尾的升华,一定要做,这反映了作者对世界的看法和态度,是一种真正的自我表达。现在写稿的人这么我,我们只有学会自我表达,才能让你在所有作者中不再面目模糊,而是个性鲜明。
好,今天的直播就到这儿了,感谢大家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