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把人们分为两派——感性和理性。过去对于感性和理性的评判标准是根据一个人拥有感情的多少,其概念模糊难以评判,更是让我生了疑惑——感情丰富的人就不能理性吗?没有感情的人就一定是理性的吗?
丹尼尔·戈尔曼提出“情商“一词,在一时间风靡全球,对其解释也五花八门,好像一切智商不能涵盖的因数都能算在情商头上。而在戈尔曼所著情商一书中情商被指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而管理自己的情绪是管理他们情绪的基础——在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的基础上通过同理心(同理心又叫做换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察觉并做出相应行动管理他人情绪。
之所以讲情商就是想从情商的角度重新谈论一下感性和理性。
管理情绪的第一步就是认知情绪,也就是“我生气了“和“我知道我生气了“之前的区别,只有认清楚自己在生气我们才能找到使自己生气的根源,然后进行选择——情商这本书中说要告诉自己没种反应都是可以选择的。
当我们做到了这几部的时候我们就能区分感觉中的现实和现实的区别,也就是做到了理性,而感性则是把感觉活成了现实。这就好比“安全“和“安全感“之间的区别,飞机的安全性远远大于汽车,但感性的人往往通过过度的自我暗示让自己脑海形成:坐飞机是十分不安全的错误认知,并且深信这就是事实。
我有一位熟人跟几位朋友出去旅游,一天晚上他的两位朋友在没有通知他的情况下出去购物,这让他十分的不愉快——他觉得他的朋友故意针对他,孤立他。当他向我抱怨的时候,我问他为什么不直接跟他们说你想和他们一去购物呢?他就扯了一大堆理由:什么自尊啊,什么都是一起出去的应该要多顾虑别人的感受……其实让他产生被排挤的负面情绪是因为他想跟朋友一起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注意是他需求。如果他能清楚的知道这层逻辑,那么对于他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告诉别人这个需求。但他并没有选择这样做,反而用各种借口要求别人来主动察觉并满足他的需求,不然就是孤立他。
他逃避自我的内心,不去主动表达需求,被动的期待或者企图操控别人来满足需求,失败后就扭曲事实。而理性的人应该知道这是自己的需求,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忙碌不会有人那么有闲心情没事天天针对你,知道应该主动追寻自己的需求。
感性的人心里通常住着一个假想敌,一直作者被动的感情表达,对一切不符合自己心里想象的释放敌意,戾气横生;理性的人能直达自己的内心,清楚感情都是自己的需求,回去主动的表达和追求,道心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