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彭小六的书中,了解到了RIA便签法、拆书帮。
一直觉得读书就是把它读完了就可以了,最多把好的句子划线或者摘抄下来。
自古以来大家都在说 “要多读书,多读书。”
但是你读了那么多书,真的对你有用吗?
特别是对于那种评价很高,甚至被说是“可以改变你一生的书籍”,读的时候心潮澎湃,以为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了。但是读完后没过几天基本就忘得一干二净。
于是我去参加了拆书帮的活动,买了赵周老师《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
拆书帮的活动,让我学习到了很多。
此处所说的的学习,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能真真实实用到生活中干货。
我也明白了:
读书本身不能创造价值,理解和记忆知识都不能创造价值。改变行为才有可能创造价值。改变行为只发生在把读来或者听来的知识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反思之后。
比如说:《高效人士的7个习惯》出版后,好评如潮。
有人说,这本书对自己的影响巨大,甚至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也有人说,不过是拼凑之作,都是早已知道了的大道理。
《高效人士的7个习惯》的第一个习惯是积极主动。
很多人看到这条可能就会想:“积极主动?哎呀,这个是我早就知道的东西了。”
可很少人会去联想与自己相关的经历。
去反思自己在那件事上做得不好是不是因为自己不够积极呢?
去思考以后要怎么去应对自己消极的心态呢?
然后付之行动。
这就是你与高效人士的区别。
知道一个道理,但是你不去运用,反而还给自己找各种借口去推脱,那么你就算是读一百本两百本书也是无济于事。
02
(1)我们大多数人普遍存在的学习问题:
-a-没时间、没精力:压力与学习的矛盾
-b-看不懂、记不住:搞错学习的主体
-c-看不下去:不明学习目的
(2)那么要如何解决这三大问题呢?
-a-不会成为新的生存负载,不像读书会要求读完全书,不像MBA要求通过考试,甚至不用要求用整块时间,用零碎时间即可完成;最好像设计精良的现成培训一样,轻松、愉快、有效。
-b-以学习者为核心,而不是以书或培训师为核心。
-c-致力于能力提升和行为改变,而不是致力于知识的整理与记忆
03.为什么要选择用拆书帮的方法?
(1)成人教育学五大公理:
(2)而拆书帮的方法论就是建立在这五大公理的基础之上:
-a-自我导向:优秀的培训师通常会在课前调研,以了解学习者的知识、经验期望,在此基础上设计或调整课程。
-b-关联经验:学习者被提醒去回忆自己过去的做法、见闻,然后经过批评反思,加工自己以往的经验。
-c-强调实践:现场学习中的小组讨论、师生互动、公开分享、游戏和工具,让核心知识不再是单纯的理念,而成为自己参与其中的实践。
-d-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习者讲出自己的具体问题来讨论,怎样应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e-内在驱动:很少人会觉得阅读本身是有趣的,但在现场活动中,培训师往往精心安排游戏、笑话、故事等多种模块,有效帮助学习者理解、思考、记忆。
04.如何使用RIA 便签法?
要想教给人们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就不要刻意去做教,而应当给他们一种工具,通过实用工具培养新的思维模式。——彼得圣吉
RIA便签读书法非常简单,学一遍不超过5分钟,很快就能上手,几次下来你就能明显感觉到自己学习效果的提升。
(1)目标:
便签法的目标是用最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来提高你阅读致用类图书的效果,促使你从初级学习者迅速升级为高级学习者。
(2)工具:
3本不同颜色的便签,分别用来做3类笔记( I、A1、A2):
第一类拆解( I ):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
第二类拆解(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第三类拆解(A2):以后我怎样应用。
(3)操作步骤:
第一步:确定你要读的是致用类的图书,你读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某方面的能力、技巧、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
第二步:要求自己用较快的速度阅读。
第三步:遇到核心观点、重要建议,或者较难理解的地方,先判断这对我是否有用。如果有用,则放慢阅读速度,细读相关内容。
第四步:拿一张I便签,用自己的语言简要重述知识点,或者总结启发,写下来,贴在相应书页。
第五步:回顾自己有没有经历过,或者见到过类似的事情、情境,拿一张A1便签,写下来,贴在相应书页。
第六步:结合读到的知识(观点/建议/启发)与自己的经验,设想自己今后可以如何运用。总结的内容应该是具体的而非笼统的,写在一张A2便签上,贴在相应位置。
第七步:在有便签的页面边缘,贴上一张小小的指示标签,以示提醒。
第八步:用此法读完整本书后(或者读完自己认为值得读的部分之后),把所有的A2便签拿出来贴在墙上,提醒自己日后应用、改变行为。
阅读完一本书或书中的片断,重要的不是看懂,而是能和自己的经验发生联系。
重要的不是记住,而是能够应将知识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我想,通过读书来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并且应用到自己的人生,使之发生变化,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吧。
-END-
嗨~我是千惠
希望文章能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