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时,我体验了从未有过的代入感,我就是这只蛤蟆。他第一次去心理咨询是因为朋友们的安排,但苍鹭告诉他: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合作,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所有的一切都取决于你。让我明白,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我们不能等着自愈更不能等着别人来当我们生命的摆渡人。
蛤蟆抑郁跟原生家庭有很大关系,父亲严苛,母亲懦弱,自己感受不到关爱。我们成人以后也会处于儿童自我状态,这是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所以我们无法否认也无法忘记他们。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的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如果我们要更好的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他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就像怄气,我经常会这样,我一直认为是自己小气或者矫情。但这本书里给出的观点是怄气是在表达愤怒,通常这是孩子在权威之下无法随心所欲才能做出的反应,成年人会因为输掉一场权力斗争而生闷气,其实怄气是输家在对强大的赢家做出反应。
我们也会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有些人的父母自我状态是批判,挑剔别人的不是;而有人的父母自我状态是审判自己,就是惩罚自己。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我们会严厉的惩罚,包括折磨自己,甚至会施以极刑。即使对自己轻判,这种谴责和惩罚也可能伴随一生,变成无期徒刑。这样的理论让我意识到自己平时的有些想法和做法,似乎就是在惩罚自己,折磨自己。苍鹭说: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每一个问句其实就是答案,更是在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我们的感受都是自己“选择”的,别人只能影响我们,说服我们。所以我们的不快乐不能责怪别人,这是自己选择的情绪。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自己。
让我惊讶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与心理游戏,有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为了证明自己的不幸,就玩那些会把他们变成受害者的游戏。有些人会竭尽所能的选择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快乐的事件,而忘记或忽略美好的时光。这样的游戏容易让人抑郁,这让他们焦虑,觉得自己不够好。我们为什么总会遇到类似的事?这些事最后都让你显得愚蠢,让对方占了上风,让你变得可怜弱小,到底是纯属倒霉还是因为你用某种方式和对方共谋了这件倒霉事?就是偷偷地或者无意识的配合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不快,这就是在玩心理游戏,而且在游戏里输的人才算赢家。
书里的理论和事例,都让我有所感悟,甚至会对号入座。总之,我是有收获的,只是没有能力用语文总结概述出来,但心里的感受是自己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问题,我们要敢于去面对它,改变它。与过去道别才能迎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