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和转变负向情绪的重要性

《控制焦虑》阅读笔记

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创立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核心即为经典的“ABC理论”:A=事件,B=信念,C=行为。影响我们情绪和行为反应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其的信念和想法。

在看《控制焦虑》这本书之前,曾看过他的另一本书《控制愤怒》,也是讲述如何运用ABC理论来管理和控制愤怒。他的著作《理性情绪》则从整体上对这个理论进行了阐述和深入解析。

愤怒与焦虑,相同之处是两者都是负向情绪,会对人产生消极影响甚至是伤害。因此它们都是一种“非理性情绪”。但是,这种非理性情绪就一定是不好的吗?并不是。在非理性情绪里,又分为“健康的”和“不健康的”。

对非理性情绪的正确认识,其实关系着埃利斯的ABC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埃利斯认为,我们会产生焦虑、愤怒等负向情绪,不是因为某些事,而是由于我们自身对这些事所抱有的信念,会产生怎样的想法,并由信念引发我们一系列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这是理解REBT的根本。

我们对于事情(A)与行为(C)之间的那个信念(B)怎样认识和理解,决定着我们对这个事情的看法和行为的反应,最终又会影响我们的情绪走向。

我有个宝妈朋友最近很烦恼,孩子刚上一年级,上课不认真听课,喜欢去撩其他小朋友,因此常常违反纪律,被老师罚站。

我笑了,跟她说:你孩子很厉害啊,这么快就认识新朋友了,这社交技能杠杠的。

朋友却感到很烦恼焦虑:孩子平时就很喜欢交朋友,跟朋友一起玩,上课也要到处撩,听课不老实,真令人头大,怎么办?

我说:她上课喜欢跟小朋友玩,被老师罚站,这是事实,你再焦虑心急也改变不了事实。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她违反纪律被罚站,是不是内心想要获得同学们的关注?她虽然不太懂得遵守纪律,但是她很有社交能力,也很渴望结交朋友,那么是不是可以利用这个特性来引导她,通过同伴效应来激励她遵守纪律,获得大家的关注和喜爱?

我朋友想了一会,终于觉悟了。她说心里觉得不那么焦虑了,自己的孩子还是有救的。

孩子被罚站(A)→家长换一个角度去看待(B)→尝试不同的方法引导孩子(C)。这样改变一下信念,减轻焦虑情绪,事情是不是就又充满了希望?

这里面,观念态度的转变是关键,但也不是说家长产生焦虑情绪就是不好的,它也有着积极意义。

家长由于孩子的行为产生焦虑情绪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担忧,这会促使他们去想办法和老师沟通,和孩子沟通,寻求解决方法。这能够帮助孩子尽快改正错误,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注和支持,这也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养方式。

所以说,信念和情绪的转变会带来许多积极有益的推动。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如何面对和改变自己的各种固有信念和负向情绪。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