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90年,在位五十一年的楚武王在伐随途中病死。其子熊赀于次年继位,史称楚文王。
楚文王是一个超长待机的继承人。他成为楚王时已人到中年,虽然作为继承人,从小就受到严格的教育,但不可避免的有了得志便猖狂的做派。即位初期,经常带着狗出去狩猎,一去几个月。后来因为得到了美人舟之姬,而一年不上朝不理政事,其行为让众大臣大失所望,群臣苦劝无果。辅臣保申决定冒死进谏,能用鞭刑来帮助他走上正途。
楚文王见保申要用鞭刑慌忙说:“我是处王,怎么能挨鞭子受罚呢?这也太丢脸了,请您换一种刑罚吧。”保申闻言,当即跪下回话说:“我不能辜负先王的重托,如果您不接受鞭刑的话,那就是让我违背先王之命:”
文王见保申拿出了先王遗命,只得接受了这种惩罚,保申拉过一张席子让文王伏在上面,然后拿出了一根鞭子,高高的抬起,轻轻的落下。保申就这样打了三下,然后对王说:“请您起来吧”
文王觉得这种打法根本就是应付了事,打和没打没什么区别,就说:“反正我也受了鞭刑之名了,索性就打我一顿吧!”我们也可以从这句话看出文盲,他的性格特点。有几分的无赖,有几分的率真。
保申的回答堪称经典,他是怎么说的呢?他说:“我听说惩处君子要使他的心里感到羞耻,惩处小人则让他的身体感到疼痛,如果此时大王你感到羞耻却不愿改正,那么让您觉得疼痛又什么用呢?如果你还不明白臣的良苦用心,我作为辅臣实在难辞其咎,真的愧对先王啊!”保深的这句话,我觉得非常有借鉴意义,这和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其实有相同之处。我们在教训孩子的时候,通常是想让他知道疼,然后就以为他会知道,他会记住这件事情他是错的。其实不然,有的时候你的让她身上疼,有可能起不到效果,时间长了还把孩子打得皮了,骂的滑了。
书归正传,我们再来看保申,他打也打了嗯但却没有看到文王悔过,于是就快步走出门外,越想越觉得这件事情对不住先王,就想投水自尽,以死谢罪。楚文王一看宝深来真的了,他也惊慌失措起来,连忙跑出来阻止,并向跑神说,这都是我的错,你何罪之有呢?楚文王改玄更张,开始专心致志的治理国家,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勤政爱民上,励精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