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有这种困境:
想回家陪伴家人好好吃一顿饭,却被临时的工作耽误,因为愧疚最后工作也没有完成好;
周末准备出去学习书法,却临时被领导安排汇总周结,分析部门数据,内心怀着对于书法的不甘默默“搬砖”;
晚上睡觉不想睡觉,总感觉今天工作没有做到高效,下班后也没有利用好下班个人增值时间。
我们总是在做选择,那究竟该选择生活还是工作,我们总是在两点之间摇摆不定,最后反而因为不停的左右摇摆导致效率低下,工作生活更加不定。
一、明确个人现状,制定个人阶段重心:什么阶段做什么事情
对于职业生涯大家有这样一个错误认知,认为进入40岁以后就进入职场下半场,可以放松下来。
在《远见》这本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在40岁之后,你赚到的钱会占你一生个人财富的百分之多少?大部分人的估计时60%。年轻人倾向于估一个更加小的数字,例如40%。真正的答案是85%~90%。更令人震惊的是一个人的财富往往在65岁左右到达巅峰,他们在40岁的时候个人财富只有那个数字的10%~15%。
职业生涯的持续时间比我们日常想的要久一点。例如我和我妈妈对话,涉及到新事物,即使她本人也比较想要学会更多的新鲜技能,但是 很多时候她依然会对我说我年纪大了。按照职业生涯的时间线来说,还基本上有10年的时间。
职业生涯至少有45年,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初入职场。主要的目标应该是为前面漫长职业道路挖掘和武装自己,这时你的职场学习会比薪资、职级更加重要。
第二阶段是稳步发展。你要寻求找到自己的个人长板,更好的发挥你擅长的事情,主要的目标是能够保持平稳发展,螺旋上升。
第三阶段是形成个人影响力,这时你的个人精力、身体状况都不及年轻时候的你。需要寻找一条可以稳定延续到60多岁甚至到70岁的可持续职业道路。
明白了职业生涯分为三个阶段,接下来就是明白自己处于那个阶段,然后根据当下阶段的发展重心,合理分配你的时间精力。
二、职业生涯前15年:为自己开一个好头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搭建一个好的基础特别重要,职业生涯的前15年就是为你搭建一个好的基础。
这一阶段耐心很重要,并且需要不断行动,为你漫长的职场道路储备资源,储备够了才能走的远。虽然说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这个阶段就可以不停去尝试寻找自己的优势领域和热情领域。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忽略了前期积累,导致40岁已经疲于应付各种工作,不断在工作中自我消耗。
高铁收费工作人员,35岁被迫下岗,哭诉自己除了收费什么也不会。很多问题都是相似的,前期没有足够的工作经验积累,没有修练自己的职场技能,最后没有办法在工作中创造价值,被迫下岗的情况越来越多。不是社会变了,是你疏忽了,疏忽自己需要终身成长。
三、职业生涯中间15年:聚焦在擅长的跑道上跑到第一
经历了第一阶段的持续积累,你已经拥有了经验、能力,接下来就是如何做好、成事。同时从这一阶段的重心也可以看出第一阶段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第一阶段的探索与持续积累,你没有办法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抓住它。
在巴菲特办公室的墙上悬挂着一幅美国棒球队的海报,海报中正准备挥棒击球的正是波士顿红袜队的击球手泰德,泰德说过,“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击球手,你必须等待一个好球,如果总是去击打‘甜蜜区’以外的球,那我根本不可能入选棒球名人堂。”
“高击打率的秘诀是,不要每个球都打,而是只打那些处在‘甜蜜区’的球。”这一策略正是泰德的制胜秘诀,他并不强求全垒打,而是只打高概率的球。
这跟第二阶段的重点是一致的,这时就不要被周围各种诱惑拐跑了。你只需要将你的优势显现出来,为自己贴上标签,这样你就会在职场上树立起自己的品牌。
这一阶段要注意的是你的“甜蜜区”可以扩大,但一定要克制,不能够盲目的去增加,精力要够聚焦,结果才能够优秀,尽力做到你所在的领域第一。
最近我感受到自己有这样一个特性,偏向于将自己的思维、行动固化下来。工作中,我们不仅是与外界博弈,也是在与自己博弈。
积极拥抱变化,不断突破个人局限,是你整个职业生涯需要努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