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年轻的时候,总喜欢抄写一些励志的格言警句,另外,还有一个习惯:写日记,虽说断断续续,但几十年来始终在写,我写日记从来不记流水账,只写对自己当天言行的反思,然后,结尾处总要写几句鼓励自己的话。现在想想,每当我这么做的时候,这一阶段总是有所进步,而如果长时间不这么做,好像就原地踏步,甚至有所倒退。对于这种现象,自己从来没有意识到,更没有认真思考过。前一阶段从一本书中得到了一个概念:自证预言,又认真查找了自证预言的解释和内涵,突然间找到了答案,更想明白了很多道理。
那么,什么是自证预言呢?自证预言(又称“自我应验预言”),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莫顿提出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是指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其正确与否,都将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实现。我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就是:人们预言某件事情发生,那么会不自觉(下意识)的按照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真的发生。例如,如果你在内心想(预言):“我可能就不是学习的那块料”,因为你预言了“我不是学习那块料”,所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你会不自觉(下意识)的,按照“我不是学习那块料”来行事,最终导致你真的“不是学习那块料”。
对于我来说,由于自己从年轻时就养成了爱抄写格言警句、爱写日记鼓励自己的习惯,因此,自证预言在我身上起到的大部分作用是正向的,因此,如果说自己还算取得了一点小成绩的话,也应该是自证预言效应在我身上得到了验证。
自从知道了这个概念,至少在一件事情上开始醒悟,但实际上已经醒悟的太晚了,这件事就是对儿子的教育问题。儿子上初中的时候,一个阶段很调皮,成绩很差,也犯过很多青春期少年都犯过的错误,当时因为急躁,更不知道有自证预言这个东东,结果一时性起,使用了许多负面的语言呵斥批评他,结果是导致他学习成绩下滑的更厉害,虽说后来采取了很多措施弥补,教育方法也有所改变,但曾经一个阶段对他心理和认知上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难以弥补的,现在想起这事就感觉头皮发麻,愧疚不以。由此我又想到,人年轻的时候真的要多读书,多掌握一些知识,多懂得一些道理,以免在人生漫长的道路上走弯路、犯错误,甚至更因为自己的愚昧而耽误下一代的成长。
还要通过这件事情,诚恳奉劝那些有儿女的年轻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可以讲道理、可以批评,甚至小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打,但千万不要对他们说“你真笨”、“你就是一个不成器的孩子”、“就知道你考不了好成绩”等方向性负面语言(预言),因为按照自证预言效应,你的孩子大概率要往你呵斥(预言)的方向发展。一定要给予他们正向激励,多说“你真行”、“你真棒”、“你一定会取得好成绩”、“你将来一定是个优秀出类拔萃的孩子”等正面导向语言(预言),如此,自证预言在你孩子身上起到的将是正面的导向效应。
实际上,自证预言在家庭里父母教育孩子是这样,在学校中老师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是如此!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科学家将50个学生随机分成两个AB班,交给同一个老师教授课程,告诉该老师:A班是优秀班,B班是后进班,8个月后到了期末成绩测试的时候,A班的成绩果然远远好于B班成绩。可是当初这两个班级是随机分配的,产生差异的根源就在于老师一开始就对两个班级产生了先入为主的成见,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AB班的期待不同,所以对不同班级的学生施加影响的方式也不同,而AB两个班的学生在老师不同的期待下,也往往会顺着老师的期望发展。
其实,自证预言在学校的教育中影响不是一方,而是老师和学生双方。如果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运用正向引导,坚持认为所有的学生都是好学生,或者都是可以教育好的学生,那么按照自证预言效应,他大概率能够教育培养好所有的学生,反之亦然。对于学生来说,如果老师始终给予他正面引导,始终认为他是个好学生,那么学生也会在自己内心建立起正向期待(正向预言),从而正面引导自己,最终成为一个好学生。
当然,对于一些真正后进的学生,自证预言可能不一定很快凑效,但只要坚持不懈,只要持之以恒的运用自证预言的正面导向效应,奇迹迟早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