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了读博的尾巴

最近听说了一些事情,让我感到90后这一代可能真是最后能通过读书跨越阶层的一代了。以我自己为例,从农村留守儿童到985博士,也算是跨越了阶层,但是这样的模式在以后怕是走不通了。

前几天回学校进行博士毕业答辩,听说学校要缩减博士补助,开始限制老师招博士的数量了。我们读博期间,除了老师按照个人情况给博士生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外,学校也会给每个博士生发送定额的补助。我们学校的标准是每人每月1950元,每年发12个月,共4年。但听说从今年9月开始,学校只负担少数博士生的补助了,且跟导师招的博士生数量相关。如果导师只招一个博士生,则学校会按照以前的标准发放该博士的生活补助;如果招两个博士生,则学校只负担其中一个博士生的费用;如果招三个及以上,学校就直接不管了,这三个博士生只能领取导师给的生活补助。导师是否给生活补助,以及给多少,基本是看课题组的经费情况以及导师的个人人品。这样一来,读博的生活就会更加清贫,可能好多以前打算读博的人,就不愿意读了。另外,导师也没法招更多博士了,特别是经费本来就少的导师,只能减少招收博士生的人数。目前还不知道这样的政策是只在我们学校实行,还是会逐渐推广到全国高校。如果要推广的话,那以后博士生的数量就会减少很多。

此外,国内985高校都已经开始实行博士申请考核制,也就是取消以前的统考,改由考生提出申请、提交相关材料,导师、学院和学校进行考核的方式。这个招生方式从客观上来说是能一定程度选出那些真正喜欢科研,适合读博的人。但是像我这种出生农村,通过一路做题考到985,读完大学仍然懵懵懂懂,又随着大流去读研读博,直到读了几年研究生才逐渐开窍的人,大概是不会在如今的申请考核制中胜出了。在本就要压缩招生数量的情况下,导师肯定要选择那些综合能力强、或者已经有科研经验、科研成果的人。另外,在不再统考的情况下,导师、学院和学校层面在选择考生时,难免也会混入一些人情关系。

昨天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个发表了两篇高水平SCI,从没担心过博士毕不了业的博士生居然在毕业论文的盲审环节翻车了。三位评阅人中的一位仅给他打了58分,指出其论文成果缺乏创新性和实用性。虽然这种比较宽泛的评阅意见,在大多数人看来有些“找茬”的成份在,但是也可以从中窥见出博士毕业越来越严格了。

综合这几天的见闻来看,以后博士培养会是一种“严进严出plus”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国家能以更低的成本培养更高质量的博士,但是出生底层的“乡村/小镇做题家”们通过做题考试+读博的道路来实现阶层跃升的可能性也越来越低。我只能庆幸自己抓住了读博的尾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