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二:某城市街道失修,一老者骑车重重摔倒,恰有新闻摄影记者路过,见此情景立即举相机拍照。此事引起市民争议:有人提出记者应先救人,有人则以为报道问题更加重要。
请根据以上材料作文一篇。(80分)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文字通顺,结构完整;④字数800~1000。
作文评分参考标准:
内容主题语言文体结构得分
一类卷内容充实立意新颖行文流畅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巧妙71~80
二类卷内容较充实主题明确语句通顺较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合理61~70
三类卷内容尚充实立意较明确语句基本通顺基本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完整48~60
四类卷内容空乏立意不明病句错别字较多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不完整47分以下
【例文】
感性化的呵护
有一报道:某城市街道失修,一老者骑车重重摔倒,恰有新闻摄影记者路过,见此情景立即举相机拍照.这引起社会的很大争议,有人提出记者应先救人,有的人则以为报道问题更加重要。
这样的反映是很正常的,我们社会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她给人带来温暖及呵护,这不光是章显人性的闪亮点,也是社会提倡的一种美德,更是人具有感性化的催化剂,当我们在不经意中给他人带来呵护,就有可能避免他人不必要的伤害,这不光使我们身心得到了洗礼,也使我们身边增添人性化的气息,使处处都有人情味,使大地上的每一个脚印都情谊哝哝,这岂不是皆大欢喜。
这位新闻摄影记者,之所以受到社会舆论的评议,还是他所处的特殊环境和他本身所具有的职业道德牵制了,促使他先拍照,而不救人,他只是充分行使自己的职业道德,却忽视了人所具有的感性化的呵护,但是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生命比起新闻更重要,他身为一位新闻工作者,其服务的对象本身还是普通老百姓,老百姓们都是非常感性化的,在人命关天和一个好的新闻照片上更倾向于其生命,虽然此照片证实了某城市街道失修带来的严重后果,可里面也隐含了人的人性化的品质,在很多情况下,感性还是大于理性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见义勇为,乐于助人,什么时候都不能见死不救。
就像美国有一位非常著名的摄影家,他在非洲大陆时拍到一张老鹰吃小孩的照片,因此还获得了著名的摄影大奖,也因此成为名人,可是后来却使他很苦恼,社会纷纷在谴责他为什么不先救小孩,在小孩被老鹰吃的时候,小孩那撕心裂肺的惨叫声中,怎能忍心拍得下去,怎能无动于衷,最后这位摄影家在人们的强烈的谴责中,开始郁郁寡欢,后来以自杀来了却自己的生命。
其实不管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或是其他国家,人性化永远是占第一位的,是无法用其他任何事物来代替的 ,虽然有利有弊,但是利是大于弊的,比如我们在工作或学习等方面虽然都必须遵守法则法规:上班要遵守工作单位的工作章程,在学校要遵守学校的法规法则,但前提更要的是设立一些人性化,很感性的事项,关键要注重道德教育,感性化的呵护也是其中的一点。
不管其拍的照片多么具有新闻价值,多么想为老百姓造福,但是我认为感性化的呵护尤为重要,这不光体现了一个人是否具有人性化的美德,还是对一个人道德的考察。
让我们更感性一点,使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变的更美好,行动起来吧。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初看到这段文字时,便想起了佛山“小悦悦”事件,当时全民讨论,讨伐冷漠的18路人,那时候,我们高二,整个班级义愤填膺,整个年级、整个学校第一次表现得那么正义感十足,也亏的当时网络没现在这么发达,不然,实在不知道,网络上的键盘俠该怎样对待路人,那些路人是否还有资格活在人世间?
想必,那幅《饥饿的苏丹The Starving Sudan》一定让我们耿耿于怀,一个瘦骨嶙峋的黑人小女孩蜷缩在荒原上,奄奄一息,身后一只秃鹫虎视眈眈得盯着,仿佛在等待女孩死去便扑上去食肉,据说秃鹫是不吃生肉的。而拍出这张照片的凯文·卡特以新闻记者的角色,选好角度,并尽可能不让秃鹫受惊,拍下了这幅旷世之作,尽管这张照片获得了普利策奖,但不久之后,卡特也因舆论压力离开人世,他在车内留下一张纸条:“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人世是这么艰难,别人看到只是你生活中的一面棱角,正如卡特的那张图,很多人只断章取义,觉得卡特为了追求所谓“好”的新闻,放弃了人道主义,很多人质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救那个小女孩,甚至有日本记者如是报道这张照片,“你看,这自私的、不关心民众的媒体和记者,踩在小女孩的尸体上得到了普利策奖。”这些是不是似曾相识,20多年过去了,键盘俠带着自己所认为的道德光环,任意去抨击一个无辜的生命,汝非鱼,安知鱼之苦!我们真的知道卡特拍这张照片时的心境、真的知道后来的小女孩怎样、真的自己身临其境又能做到几分?道德是加诸在自己身上的,其身正,也没有权利去批判别人。当时,普利策奖的评委卡普兰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小女孩手上有一个手环,那是人道主义保护的标志,而且如果孩子需要,他们信任卡特会帮助她的,事实确实如此,卡特拍完照,便赶走了秃鹫。而这些,被剪掉了。一如我们当年的“小悦悦”事件,当初沸沸扬扬的全民自我批判,尤其是对十八个路人的人肉和谴责,后来却被曝出,网上所流传的视频是被剪辑过的。我们所见到的都是被选择过的,带着引导方向的,只是真实事件中的一个棱角。正如材料所给我们,稀稀拉拉的文字中,我们只知道那一刹那,记者没有扶老人,之前之后的事呢?而且,那张《饥饿的苏丹》因为它强大的感染力,激起了世界人民对苏丹大饥荒的强烈反响,各国政府也在之后关注起苏丹内战,这不正是体现了记者的职业价值吗?
而那些所谓的“有人”、“有人”,他们的观点就一定代表是非观,是是非非,大千世界,若干的人活着如此艰难,你有你的星辰大海,我有我的蝴蝶梦,为什么要用我们的观点去挟持别人呢?甚至伤害别人,《搜索》中的叶蓝秋、《饥饿的苏丹》中的卡特……这些血淋淋的例子还少吗,勿以吾辈之情加诸于人,旁观者未必清!生命如此艰辛,请善待每一个人,无论是甲方还是乙方,不要让自己的嘴成为一把利剑,杀人于无形之中,珍爱彼此吧,共同塑造属于我们的美好世界。
【参考例文】
热爱生命
“人生虽只有几十春秋,但它绝不是梦一般的幻灭,而是有着无穷可歌可颂的深长意义的;附和真理,生命便会得到永生。”每一个生命都是自然赐予我们的奇迹,唯有热爱生命,才能谱写出永恒的颂歌!
热爱生命,是为自己心中的理想舍生取义。国家危亡之际,他依然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他不幸被俘,在狱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在生死的抉择面前,文天祥最终没有选择逃避,大义凛然地走向了刑场。临刑前,万人观睹,文天祥殊为从容。文天祥在历史的长河边写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屈精神。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才能千古留名,才能流芳百世,文天祥为他的心中的理想舍生取义,磨炼了生命的意志,让他的生命充满了光辉。
热爱生命,是乐于奉献。热爱生命的意义是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比尔盖茨13岁开始编程,并预言自己25岁将成为百万富翁,他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和独特的管理手段使微软公司始终保持活力,他39岁成为世界首富,他退休后将全部家产捐献给慈善事业。奉献为生命的价值加分,生命因奉献而精彩。奉献者虽然付出的是时间、金钱,甚至是无价的生命,但他们收获的却是高贵的人格和不朽的灵魂,他们的生命境界也随之提升。
热爱生命,是认清自己的人生价值。三岛由纪夫和川端康成都是日本著名的作家,他们都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但却先后自杀身亡。他们的死据很多心理学家分析可能是因为害怕自己的创作能力衰退,企图在人们的心中保持最完美的形象。生命本身就是脆弱的,但脆弱的生命一旦勇敢地承担起使命与苦难,生命才会有意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好像都把握不住生命的重量,我们只有认清自己的人生价值,热爱生命,充实生命,才能散发出光芒,照应出生命真正的价值。
“一个好人的生命等于别人的两倍,因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留在别人的记忆里。”生命本是一场美丽的单程旅行,我们只有热爱生命,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出真正的价值,那么我们有限的生命也会变成无限的生命。
【解析】2006年的这则材料多少有些迷惑性,很多人甚至联想到1994年自杀的美国记者凯文·卡特,他凭借一张饱受争议的照片《饥饿的苏丹》获得1994年普立兹新闻特写摄彭奖,这张照片上是一个苏丹女童 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这张震撼世人的照片,引来诸多批判与质疑。当人们纷纷打听小女孩的下落,遗憾的是,卡特也不知道。《饥饿的苏丹》的这张照片在纽约时报发表后激起强烈反响,一方面引起了国际舆论对苏丹饥荒和苏丹内乱的关注,另一方面,不少人谴责卡特残忍,没有放下相机去救小女孩。这张照片获得普利策奖之后不久,凯文·卡特自杀。
然而,应当区分这个真实例证与这篇材料之间的不同,倒在地上的老者并非和苏丹女童一样正在遭受被夺去生命的危险,而此时记者出于自己的职业操守按下快门,无非是想让更多人关注老城市街道年久失修的真实现状,并且记者在拍下照片后再去扶起老者,这和凯文·卡特的例子并不相同。所以这则材料完全可以分两个角度讨论,其一即以歌颂生命意识为出发点,赞颂对于生命本身的尊重和珍视,其二则可以从新闻价值的角度出发,赞颂这个记者的职业操守,其意图从根本解决问题的做法,虽然可能一时不被世人理解,但却可以改变只知跌倒扶人不问为何摔倒这一做法的治标不治本。可惜很多学生即便能够想到这个切入点,但囿于传统思维,尝试者寥寥。
【参考例文】
做自己
山涧的小溪,叮叮淙淙,涓涓潺潺。它没有汹涌,没有破瀑布的磅礴,但她柔弱中不乏刚强,颇具信念。她不怕山石的阻拦,不贪幽谷的清静,不恋百鸟的妩媚,依然地奔向大海,那是因为它做自己。
穿梭于茫茫人海之中,无数过客擦肩而过,似忙碌,似悠闲,可无论怎样,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阐释各自的人生,做自己。正是因为坚定地做自己。才会留下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位卑未敢忘忧国”,“一片痴心犹报国”那是陆游执着地做自己。陆游梦里梦外都是浓浓的爱国情怀,他为了国而生,为了国而写,为了国而呼,因为谏劝朝廷减轻赋税却遭弹劾再度被罢官。即使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但他炽热的爱国情怀却始终未变,甚至连垂死病中的遗言都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凄婉与忠贞。纵然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但他依然坚定做自己。或许有太多的人无法理解,但这样一个爱国的不朽灵魂却不会从后人的记忆中抹去,历史的长河中又怎么会缺少这么重要的一笔?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那是林则徐赤诚地做自己。林则徐一生为国,他的事迹令华夏子孙感动着。虎门销烟的铮铮铁骨令人钦佩,那是他真自我的体现。流放伊犁或许是他生命中的一次重创,也许他应该就此沉沦,淹没在边疆荒芜的境遇里,然而他却在恶劣的疆域浇铸出更加精彩的生命。林公渠就是他留在边疆的脚印,那片土地上永远地留下了真自我。在最倒的时间,最倒霉的地点,只要你善于做自己同样能干出平凡而惊天的伟业,我们要像这样的生命致敬。
“做人的最大事情就是要知道怎样去爱国”。那是孙中山坚定地做自己,中山先生一生都在践行自己的诺言,用弱小的肩膀挑起一个民族的命运。他领导辛亥革命时遇到列强的侵略,反动势力的压迫,纵使这样也没有动摇先生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而奋力革命的决心,然而就这样一个惊天的举动,先生为此付出了太多太多,甚至毕其一生精力,多少次在沧海横流的漩涡中摸索,多少个夜晚辗转反侧,为中华民族的崛起白了青丝,然而他却无怨无悔,因为他在做自己。他是累死在为国为民的路上的,这样的大爱让中华民族铭记于心。
无论时光怎样变幻,有些东西似乎早就以某种姿态留存下来了,无须刻意地去改变什么,因为那才是最真实的自我。邯郸学步,最后却忘记走路。我们要学会把握,学会珍惜此刻所拥有的。每个人都是一本书,书中的内容需要自己去写,只有做真实的自己才能展现出超越自我的精彩,如果抹去了你的痕迹,这本书还会属于你吗?
【解析】 2005 年的材料直接援引当时颇为流行的网络段子,但看似简单的材料,立意角度则比较多元,如果我们认定熊猫自我抱怨的合理性,则可慨叹世事无完美,即便是国宝也有无法如愿的人生追求,而如果我们否定熊猫的两点愿望,则应关注自我价值的肯定,熊猫的黑眼圈和黑白相间的毛发恰恰是它无人能及的特色所在,所以从发现自己的美,肯定自己的人生特质出发,也可推导出这一材料的观点所在,综合而言,第一种立论相对消极,第二种是最优化选择,这里提供给考生的例文,即是从此角度出发,其例证翔实,语言流畅,相信对考生的遣词造句有一定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