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之《围城》

        这本书读到最后确实有悲剧之感,“你并不讨厌,但是全无用处”是一句多么让人心痛的评价,其实我们最大的快乐就是能够为他人,给社会做出贡献,天天在家自娱自乐也让人痛苦。想想自己最开心的回忆,无一例外都是和朋友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和他人相连也是成就我们自己,即使过程中我们会感到一些因束缚带来的痛苦,但是值得。婚姻有痛苦吗?生孩子有负面作用吗?当然有。但人类这么理性的动物世世代代无怨无悔跳入围城,就说明这些“围城”一定有它的魅力。有些人或许认为,这种“围城外的人想进去,围城内的人想出去”是一种哲学悲剧,但是我觉得这就是人生常态——永远没有完美的选择,你享受了婚姻的美好,就要承担其沉重的责任。书中的悲剧或许有很多原因吧:比如方鸿渐的“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没有海外博士的学识却端着海外博士的架子;孙柔嘉的斤斤计较和刻薄,在婚姻中没有安全感,猜疑而又敏感; 两个大家庭内部的复杂和利益,望子成龙和金龟婿的对男性的传统期望给方鸿渐本身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可能正是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才带来了浓浓的悲剧感。所以与其说这本书是婚姻的悲剧,不如说它是一批“知识分子”自我认知的悲剧。现在的教育有一个不知道该说好还是坏的作用,就是让农民不再想当农民,工人不再想当工人,所有人都想成为另一个阶层,而教育真正的目的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释放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价值。这个过程是随着时间和自己能力的提升,慢慢探索出来的,也就是有能力的人自然而然的实现阶层的跨越,没能力的人就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也不失为一种快乐。但我们不应该一开始就让所有人为自己设立一个最高的,大部分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方鸿渐如果一开始能接受自己的平凡,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即使地位不高,一步一步干起也是很充实的;但是他不能,因为他留过学,他周围所有人(或许包括他自己)都相信他是能干一番大事的博士,怎么可能屈于一份银行小职员的工作,怎么可能接受妻子的薪水比自己高。这种自卑与自傲交织的感情,扭曲了方鸿渐的心理,最终造成了这种悲剧。当然,这种悲剧的形成也与社会文化,周围人的看法紧密相关。你我都很难逃过这种悲剧的考验,但记着,它无关婚姻的优劣,而是我们自己如何认知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