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一句成语:不搏两兔。
就是说,做事要一心一意,别又想干这个,又想干那个。想同时追两只兔子的结果可能是一只也抓不住。
段誉刚学会六脉神剑,六路齐使转折间总是不免滞涩,按萧峰指点的,使完一路再使一路,才使到第二路商阳剑,就把慕容复打得满地找牙。
等长大了,又听说了一句话:人生一事不为则太长,只为一事则太短。这话听着就更高大上一些了。
人这辈子几十年,怎么能一事不做呢?每天都要做好多事啊。不过,那些吃饭睡觉啥的,真都不算事。我经常想想昨天干过啥事,发现完全没印象,要看备忘录才能想起来。
既然记不住,那就不算事,只有那些有意义的事才能算。
比如说,北外有个教授叫车洪才,几十年前,他受命编一本普什图语和汉语字典。后来,部署任务的人也忘了此事,所在单位换来换去,但只有他自己记得,花了三十六年时间编成了这本字典。
他这一辈子做成这件事就够了。而别人若能记得住他,也无非就是这一件事。
前几天,周有光先生去世。老爷子是人瑞,活了112岁,自然做了很多事,但现在提起来,大家反应出的还是“汉语拼音之父”这个身份。
还是举段家的例子。鸠摩智打上天龙寺,要拿少林寺的拈花指、多罗叶指和无相劫指指法换六脉神剑。本因以下众僧都怦然心动。于是便有了以下这段话:
枯荣大师问道:“你在一阳指上的修为,已到第几品境界?”本因额头出汗,答道:“弟子根钝,又兼未能精进,只修得到第四品。”枯荣大师再问:“以你所见,大理段氏的一阳指与少林拈花指、多罗叶指、无相劫指三项指法相较,孰优孰劣?”本因道:“指法无优劣,功力有高下。”枯荣大师道:“不错。咱们的一阳指若能练到第一品,那便如何?”本因道:“渊深难测,弟子不敢妄说。”枯荣道:“倘若你再活一百岁,能练到第几品?”本因额上汗水涔涔而下,颤声道:“弟子不知。”枯荣道:“能修到第一品吗?”本因道:“决计不能。”枯荣大师就此不再说话。
这段话委实高明之极。从辩论角度论,枯荣大师用的是归谬式;从教学角度论,枯荣大师用的是启发式,皆有可观。但其中最关键的道理是,一生能找到一件值得做的事就是了,这一件事穷尽一生都不见得能做好,这便是“只为一事则太短”了。
而放着自己的事不好好做,去学什么拈花指、多罗叶指、无相劫指,好似忙乎得很,就像鸠摩智以小无相功强摧少林七十二绝技,则是“一事不为则太长”了,最后只会是一身武功都废掉,一事也不成。
人之一生,能找到自己要追的那只兔子何其难也!
随便想想,脑中便如同一棵树一样,凭空生出许多枝枝桠桠。
最简单地说,从树根起,工作还是读书,两根枝叉;工作是文案还是办案,两根枝叉;读书是中文还是英文,两根枝叉。
再细说,读历史是汉唐宋明清哪个?读小说是古今中外哪个?......一生二、二生四,无穷无尽。
每天除了必做之事外,纵有闲暇时间,总是陷入这无穷无尽的“搏两兔”中,一会儿想做这个,一会儿想做那个,一会儿做这个,一会儿又做那个。
本熊就算心静专注的了,但写字时便想着书读得不够,读书时便想着字写得太少;一会儿觉得经济不懂,一会儿想起外文不通;跑步时想游泳,游泳时想打球;一堆报纸放在眼前,也是左翻右翻,蜻蜓点水。
一日下来,所涉甚多,所得甚少,无非是尚未找到那应该“只为的一件事”,那应该“只搏的一只兔”。
不过,想想连本因大师这样的高手都不免分心,我辈也就没啥说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