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周末在公园,我见到了以前一起禅舞养生的一位叔叔。我们好久没见了,于是我热情地跟他打了招呼,并让他代我问候阿姨。他告诉我,老伴儿在家带娃呢,现在根本就没时间出来禅舞了。
我们上一次见面大概是在半年前,那时他们的孙子还没出生。老两口曾信誓旦旦地说,孩子出生后他们绝对不帮着带。他们已经含辛茹苦地把自己的三个孩子扶养成人,现在正是享清福的时候。一大把的年纪了,身体也不是很好。明知道自己没有金刚钻,就不揽带娃这瓷器活。
当我旧事重提他们的诺言时,叔叔无奈地笑了笑,然后留下一句话:“儿子和媳妇都要上班,我们不带谁带啊!而且媳妇家是外地的,我们又指望不了亲家。”这言下之意就是,揽上无可奈何的差事,有苦说不出啊!
我知道阿姨在大半年前,因意外从地铁站的扶梯上摔下来伤了尾椎骨,前后静养了好几个月。而叔叔也因为脑部长了小息肉做过治疗。虽然俩人都恢复得不错,但毕竟已经六十多岁的人了,真经不起带孩子的折腾。
后来又节外生枝,居住国外的姐姐也碰巧在这个期间生了娃,“邀请”阿姨过去小住。这是硬生生的要拆散老两口,让他们两国分居的节奏啊。阿姨去了女儿家带娃,而叔叔一个大男人又怎么能搞定小孙子呢?于是他们又找来了阿姨的妹妹,和叔叔一起联手照顾小宝,顺便照顾小两口的起居。
父母退休后去帮子女带娃,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儿,也是一个共享天伦之乐的好机会,关键是如何把握好这个“度”。
老一辈要把握好身体劳累程度的度,以及心情是否愉悦的度。如果带娃带得不仅累出了病,也气出了病,那就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了。
小一辈要把握好行动懒惰程度的度,以及内心是否感恩的度。如果把带娃当作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把享受到的无微不至的照顾看作是父母理所当然的付出,那就跟无情无义的白眼狼没什么区别了。
02
我坐在公园的亭子里写简书,突然进来一行人,我忍不住观察了一会儿。一个是年轻又时髦的女子,也是宝宝的妈妈;一个是穿着朴素的中年妇女,也是女子的妈妈;一个是抱着孩子的大姐,也是她家的保姆。女子的妈妈背着一个鼓鼓的双肩包,左手拿着装有水果的玻璃保鲜盒,右手则拎着女儿的手提包。而那位女子一身轻松,只顾拿着手机不停地给孩子拍照(也包括自拍)。她们只坐了一会儿,给宝宝喂了几块西瓜,摆拍了一些“亲子互动”的照片之后就离开了。
望着她们远去的背影,我心想,这些被当作宝贝的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抱在怀里怕碰了,回到家之后还有爸爸和外公,再加上爷爷和奶奶,一共有七个人围着他转,他该有多么的“幸福”啊!
很多年轻的妈妈从心理上到思想上都还没有做好当妈的准备,好像只是把“生孩子”当作了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来对待。所以,生完孩子之后,她们理所当然地把孩子扔给父母带,自己却又心安理得地回归到原先的生活状态中。而父母不得不结束自己原先熟悉的、安逸的、舒适的生活方式,又重新投入到带娃的生活模式中来。
曾经听到过一个意味深长的小故事,也许就发生在你和我的身边。妈妈开车载着女儿和外婆去兴趣班,到达之后,妈妈让外婆陪女儿进去,而女儿一定坚持要妈妈陪。于是妈妈就对女儿说:
妈妈现在要去努力赚钱,将来送你去读最好的大学。
女儿就对妈妈说:
以后我也要赚很多的钱,然后送你去住最好的养老院。
好经典的对话,值得父母深思:为什么自己不懂孩子在想什么?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呢?
陪伴,不是简单的“我在就好”,拿着手机的存在是没有质量的,举着钱包的给予是没有温度的。陪伴,需要用心的交流;陪伴,需要用情的互动;陪伴,需要用脑的创意。
03
我原本在2007年(比现在早两年)就可以当妈的,正因为当时我还没有从各个方面准备好接受这个身份的转变,所以我们(尤其是我)深思熟虑后选择了放弃。那不是一个轻易能够做下来的决定,而且实现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
首先我去德国的家庭医生那儿备档。
然后他开了张介绍信,让我去见一个专门机构的社工(类似于心理辅导员)。
接着我与社工约定一个辅导时间,她尽全力想说服我放弃这个愚蠢的念头。
充分面谈之后,我仍然保持着原先的想法,最后她就只能签字同意了。
带着她签发的许可证以及辅导报告,我再回到家庭医生那儿,换取专科医生的介绍函。
专科医生一开始也会进行一番说教,希望我们改变主意。如果三番五次沟通之后无果,他就照章办事了。
整个过程并不复杂,也不痛苦,具体的我也不记得了,或者说我也并不希望自己记住这段回忆。最后离开之前,专科医生还带我们参观了他的陈列室。看到那个场景,我很难形容我那时那刻的感受。也许这是他的心理战术,想让我们后悔自己的决定;也许这是他的科普教育,希望我们下不为例;也许这是他的无声告白,抗议我们没有权利拒绝这个生命体的到来。
医生有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我们也有自己的评估标准。如果还没有在心理上和意识上准备就绪,就匆匆忙忙地成为父母,那对自己和对孩子都是不负责任的。
无论我们自己是否已经成为父母,我们的父母永远都是我们的支持和港湾,然而他们并不是天生就是帮我们带娃的料。无需强调这块料是否专业、是否与时俱进、是否面面俱到,这本来就不是他们的职责和义务,只是因为他们心疼女儿太累、心疼儿子太忙。
04
我们2012年5月回国初期,实在忙得无暇顾及女儿,所以当我父母主动请缨要帮我们带娃的时候,我欣然接受。因为我们权衡之后发现,这是在那个当下最好的解决方案。
大概在一年左右(2013年8月),当我们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基本上了轨道之后,我们就把女儿接回来了。她上幼儿园中班那年,即是我们亲子关系最糟糕的一年。由于我和女儿彼此不熟悉、不了解,互相之间无法理解和体谅对方的行为,家里充斥着争吵哭闹、抱怨、批评、数落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和负能量,家里因多了一个娃而搞得鸡犬不宁。
正在这个时候,我有幸看到了一句话,成为了我的救命稻草。
如果养孩子养到鸡犬不宁,十有八九是方法错了!
从那时起,我走上了自我回归、自我反省、自我突破的“回家之路”。
原来我一直以为很了解自己,可没想到最终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我了解的只是我认为的那个自己。我惊愕地发觉,真正的我竟然不是我认为的那个“我”!从女儿身上我看到了我自身的局限性,并真正理解了:
原生家庭是台复印机,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女儿身上出现的一切所谓的偏差行为都源自于我(或是她爸)。以前的我总是想要通过纠正女儿的错误来帮助她进步,显然方法用错了。而事实上孩子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通过他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我们忍受不了的偏差行为,其实却是我们不愿接纳的我们自身的弱点和缺点。
我们害怕去自我反省,不想去面对自己的问题,而总以为纠正孩子会更容易一些。但是再有道理的说教,如果离开了以身作则的榜样,那也只是一串空洞的文字。再有权威的育儿经验和成功宝典,如果没有自己亲力亲为的实证,那也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年轻父母一定要亲自参与孩子的成长,因为陪伴孩子长大也正是我们得到自我成长的过程。如果没有亲身抚养孩子的经历,又如何懂得做父母的不容易,又从何而谈对父母的尊重和感恩呢?
感恩感谢孩子给了我们一个彻彻底底认识并认清自己的机会,正因为他的到来,才让我们真真切切体会到为人父母的责任、义务、快乐和幸福!
【相关阅读】
我是行之舞者,那一个放弃了过日子,而是在边行边舞中过生活的Awareness_dancer.
如果我写的某一句话,展现的某一个场景,让你的内心出现那种温暖而又熟悉的痒痒感觉,哪怕只是瞬间一现,那至少说明在曾经的某个时刻,我们有过一样的内在联接。
喜欢,那就在右下角点亮红心,你的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来源。关注,也许我们的缘份就此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