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5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数要达到4.35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要达到1.8平方米,体育产业总规模要超过3万亿元等目标。对于爱好体育运动的人们来说,这可是个好消息,当然那些在体育产业中淘金的人而言就更开心了。
说起体育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足球、篮球这些大家最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然而,很多球迷虽然疯狂迷恋这些运动,自己却从不参与其中。我其实无法理解这种心理,或许是因为我自己从不踢球,也不爱看。记得大学的时候有同学大半夜拉我去录像厅看世界杯转播,转播前放的是美国大片,我看得津津有味,旁边的人都在睡觉;世界杯开始后,大家瞬间来了精神,录像厅里喧腾不已,我却开始睡觉……几年前,偶然得到一张在鸟巢举办的足球赛入场券,好像还是两支外国球队比赛。我心怀景仰地去了,可是开场不久,当周围人都站起来欢呼时,我居然又睡着了。想想实在过意不去,为了尊重球员,尊重球迷,同时也对得起那张票,我最终决定离开座位,参观完鸟巢就走人了。
体育产业里,除了最受追捧的足球、篮球之外,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等这些中国传统优势项目,也会获得比较广泛的关注。这也好理解,毕竟中国选手拿了金牌,自己脸上也有光不是?不过,还有一些项目就没那么幸运了,不论怎么拿奖牌,大家就是不感兴趣,比如,举重和田径。不妨做个小测试: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中国哪位运动员在哪个田径项目中获得了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估计能记住的人没几个。举重就更悲催了,2012年奥运会上,中国在举重项目中拿了5块金牌,其中三项破世界纪录,有谁记得运动员的名字?
大家为什么对举重和跑步不感兴趣呢?有人说是缺乏观赏性,似乎有些道理。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有个同事去现场看马拉松长跑。他先是赶到起点天安门,只看到一大群人,枪响后呼地向前涌去,没一会儿就跑远了;他又赶到终点鸟巢,等了好久都没人来,只好到处参观,参观完了还没人来,只好继续等,等到开始怀疑是不是找错了地方,两腿酸胀快站不住了,才终于看到几个选手陆陆续续来到终点……没有群情激动,没有鲜花掌声,感觉还没有大学时的运动会热闹。同事说,以后再也不想去现场看马拉松了,太没劲了。
缺乏观赏性只是大家不感兴趣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这些项目距离老百姓的生活太过遥远。我们读书时,很多同学都喜欢打篮球、踢足球,但有多少人会喜欢跑步?至于举重,别说喜欢了,有几个人亲眼看过别人举重的?没有亲身经历,自然没有参与感,也就看不出门道。糟糕的是,大家看篮球足球时,就算看不出门道,也还能瞧瞧热闹,跑步和举重连热闹都没法瞧。
然而,就是这些个没热闹可瞧,让人看着打呵欠的项目,在奥运会上可都是宠儿啊,好多金牌都分在这些项目上,是不是很奇怪?有人说,这是因为西方国家在这些项目上有优势,为了能够拿到更多金牌,故意这样设计规则。我只能说,阴谋论果然是无处不在。
举重和田径,主要都是考验人类在速度、力量、耐力方面的能力。速度、力量、耐力这三项,或许是人类身体素质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衡量指标,是对人体肌肉能力的综合评价。在远古时代,只有当你拥有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力量和更持久的耐力时,你才有机会捕获更多猎物,并在遭遇猛兽时有能力与其搏斗,在斗不过时至少还能逃得性命。换句话说,对自然界的生命而言,拥有速度、力量和耐力,就拥有更高的生存几率,就拥有自然淘汰这一严酷考核的通过票,进而从亿万生命形态中脱颖而出,留存下来。
到了原始社会,部落之间争斗不断,身体素质不仅可以保证自己生存下来,还可以用来夺取别人的生命。对生命的掌控能力,就是权力,这或许就是权力最初的起源。在冷兵器时代,尽管身体素质已经不再是决定胜负的最关键因素,但要充分发挥武器的威力,依然需要强大的身体素质做保证。奥利匹克运动会发源于古希腊,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当初之所以举办这样的活动,其目的也正是为了鼓励人们强化体质,从而为古希腊各城邦储备优质的兵源,以应对潜在的战争。
到了今天,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使得人类终于不必时刻为了生存而殚精竭虑,身体素质也终于不再是关乎生死的重要因素。然而,我们不应该忘了,正是优秀的身体素质,让我们在亿万年的自然选择中胜出,如果没有这一基础,我们的智力和科技根本没有机会发展到今天的水平。
中国文化中从来都是重视智力因素,鄙视体力因素,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有人也因此轻视体育,认为身体素质已经不是未来人类的必备素质了,再好的身体素质,在社会竞争中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论速度,谁能跑得过飞机?论力量,谁能比得过起重机?论耐力,谁能像汽车一样连续跑上五百公里?(据说戴宗可以,just kidding!)而且无论你再能跑,再有力气,能当饭吃吗?那些举重运动员退役后干嘛去了?那些田径运动员呢?
必须承认,如今我们的世界更需要科技的发展,更需要智力因素的贡献。人类如今已不再是大自然中羸弱不堪的小小物种,而是开始探索宇宙终极奥义的智慧生命,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人类社会的竞争早已脱离了身体素质层面,进入了智力层面,看起来,身体素质的价值的确不大了。然而,仅仅因为看起来没用,我们就应该彻底抛弃吗?电脑的普及使得大家都不再写字了,我们是否应该放弃手写的能力呢?手机的使用使得大家可以远距离交流了,我们是否应该放弃与朋友见面呢?未来的人工智能甚至可以读书给我们听,或是把我们说的话录下来并转换成文字,我们哪怕不识字,都可以读书甚至写文章,那时候,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当文盲呢?
身体,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财产,是唯一跟随我们终身,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应当善加爱护,充分开发自身潜能,否则,将是对大自然恩赐的极大浪费。既然速度、力量和耐力是衡量身体素质的重要指标,我们就应该着重加以训练。举重和跑步,是最有效的锻炼这几项基本素质的方法,应该成为我们日常体育运动中的主要内容。马雅可夫斯基曾说,“世上没有比结实的肌肉和新鲜的皮肤更美丽的衣裳”。若非如此,大家为什么对美国队长和黑寡妇那么着迷?
有些人担心运动损伤:看看那些举重和田径运动员,哪个不是满身伤?其实,运动员受伤,是因为他们时常突破极限,超出了自身的能力范围,才会受伤的。如果我们在运动时循序渐进,不急不躁,不对自己过分要求,也不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是不容易受伤的。
但愿到了2020年,真的可以看到人们将运动作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并且充分重视速度、力量和耐力的训练,如果是这样,中国国民的身体素质必将获得一次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