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余光中就读懂了父爱的深沉母爱的绵延

2017年12月4日,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因病去世,享年90岁。

2018年1月7日,“春天—遂想起”纪念余光中先生诗文朗诵会在襄平书院竹影堂如约而至。

梁实秋先生曾经赞美余光中先生“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光中先生那一首《乡愁》曾经感动了少年时代的我,而光中先生的散文让步入中年成为两个女孩的母亲的我更觉亲切温暖。

光中先生有四个女儿,在他的散文中我经常能够读到那个舐犊情深、温暖又幽默的父亲形象。读懂了余光中也就读懂了父亲的幸福感以及父亲的辛苦和付出。

接踵而至的四个女儿分别叫珊珊、幼珊、佩珊、季珊,就像长长的一串珊瑚项链。光中先生说人的一生有一个半童年,一个是自己的,另外半个是陪着孩子长大的童年。孩子小的时候先生在绿树庇荫的厦门街小巷里享受着“成群的木托满地托的”热闹;带着四个孩子开车旅行,一边开心一边“像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一样的小心翼翼”;孩子们渐渐长大了又开始担心着女儿大了,可能“要开门揖盗,领回来那四个假想敌”,顿时伤感。

后来孩子们真的长大了,孩子们分别去了温哥华、纽约、曼彻斯特、布鲁塞尔,居然都是高纬度地区。一家六口人分居五地,由于时差的关系,光中先生幽默的说他的家成了“日不落之家”。

先生和夫人范我存女士,坐在台湾的家里对“陌生又亲切”的寒带地区的气象报告大惊小怪。因为那是孩子的所在。孩子在哪里,父母牵挂的心就在哪里。气象报告之后母亲还要越洋电话,一番“寒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样的情景多么熟悉,在我们少年远游时,母亲在电话的那端源源不断的输出着母爱,而父亲看似沉默着的父亲,也是竖着耳朵听,心思也全在这通电话上吧!

当孩子们长大了,父母也就老了。老了的父母把孩子的音容笑貌珍藏在她娇憨的稚岁,童真的幼龄。天冷了想着她们要加衣,天黑了,等着她们回家。所谓恩情原来就是爱加上辛苦再乘以时间,只有增而没有减!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读《日不落家》特别羡慕余家虎父无犬女,他们家四个女儿都那么优秀。再读我恍然明白,父母老了,优秀的孩子散落四方,就剩下父母对孩子无穷尽的牵挂。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诗文朗诵会读这篇散文的时候,我那娇憨童真的女儿,在下面翘着两个小辫儿,聆听着妈妈的朗读,偶尔还调皮的接上一句。

那一刻照耀在我心中的光不正是光中先生眷顾往昔时候停格所在的“年轻的幸福感”么?

父爱深沉,母爱绵延。我想现在我读日不了家是想着父母,念着女儿,心中是无比温暖的。随着岁月的流逝,孩子们告别稚龄,诗文朗诵会上那稚嫩的小脸将永远萦绕我心,那时候再读光中先生的日不落家,我恐怕要泪目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感谢襄平书院,感谢竹影堂主,感谢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成功举办得余光中先生作品诗文朗诵会。先生已逝,泪雨纷飞,在雨中,各位朋友我们结成伞盟,长长的路我们慢慢的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昨日出行,路遇祥云,想来该是有好事发生! 今日出行,路遇教骑自行车的父亲,满满的都是爱,溢出来了,小姑娘的笑声传得...
    余多多呀阅读 4,258评论 0 2
  • 我们在自身发展或者说自我成长的道路上,总会面临“想的多,做的少”的情况。“知易行难”,能不能付出行动,甚至是长期的...
    剑行者myfly2006阅读 1,943评论 0 0
  • 儿子要夏令营,老师建议穿双黑色旅游鞋,百搭一些,一双就好了。才买了新鞋,只可惜不是黑色的。在儿子处这可是个莫大喜讯...
    我想是鱼阅读 2,790评论 3 9
  • 哈哈我没有更新啊,只是圣诞节的末尾为宅在宿舍复习一整天而且没下床的自己点个蜡。 唔……顺便给你们看看我老公。 各位...
    哔剥哔剥阅读 2,312评论 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