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日新月异,从来就是一个没有权威、颠覆传统和思维定式的行业。诞生于1995年的雅虎,其市值在上市数年后曾达到1千多亿美元的雅虎,随着2016年7月26日这一天的到来,一夜之间江山易主,以不足零头的48亿美元,贱卖给美国移动运营巨头Verizon。
Verizon打算将其整合入刚收购不久的美国在线,全力打造一个新的媒体帝国。这次收购,标志着雅虎时代的结束,标志着一个互联网1.0时代的巨头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标志着一个曾经深远影响互联网发展的名字正式告别历史舞台。
伴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是另一个时代的兴起。脸书一上市市值就达1千亿美元左右,毫不逊色于当年的雅虎,成为当仁不让的互联网新贵。28岁的扎克伯格以其创新精神成为仅次于乔布斯的又一名创业英雄。脸书成为继雅虎、谷歌之后的新一代互联网代表。
像是一场新的轮回,雅虎的没落是领跑者命运使然,还是暗藏别的原因?脸书在雅虎尽失市场的时候却风头正劲,受到数亿网民的喜爱和追捧,就连取雅虎地位而代之的曾经的互联网老大谷歌也甘拜下风,这其中又蕴藏着什么奥妙?
雅虎“少年得志”,从开始就操纵在资本手里
张爱玲有句名言“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1968年出生的杨致远是个幸运的创业者。他创办的雅虎网站上线仅一年的时间,就获得风险投资的支持顺利上市。那时候,作为一家刚成立不久的网站,包括杨致远在内,几乎没有人看好这家网站,更不要说投入巨额资金。但有一个人例外。这个人就是日本软件银行董事长孙正义。孙正义慧眼独具,在人们还不看好互联网的时候,在1995年11月,向雅虎投资了200万美元,第二年3月又追加1亿美元。从而拥有了雅虎33%的股份。正是孙正义的慷慨注资,使襁褓中的雅虎得以健康地存活下来。
后来发展的结果是,就连杨致远都不得不承认孙正义目光长远。1996年4月,雅虎顺利上市。巧的是,那一年,杨致远也正好28岁。孙正义仅卖掉所持雅虎股份的5%,就净赚了4.5亿美元。孙正义先后投资雅虎总额为3.55亿美元,到1999年,软银所持有的雅虎股份市值暴涨至84亿美元。而他所投资的雅虎,在2000年顶峰时期突破1千多亿美元市值。杨致远因此被称为“世纪网络第一人”,开启了人类的网络时代。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雅虎在资本市场顺风顺水,呼风唤雨的另一面,是失去了淡定下来开发技术的耐心。任何一项新技术都是需要投入资金和时间的,能否取得市场的认可也需要时间检验。在资本市场尝到甜头的雅虎董事会并没有耐心投入资金来搞项目创新。从1996年到2004年是雅虎最为辉煌的8年,雅虎一直是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几乎可以买下任何一家自己感兴趣的新兴互联网企业。这期间,雅虎的确想做一些收购,以壮大自己的实力。
然而,事情并不按雅虎的想象发展。2000年3月,雅虎第一任CEO蒂莫西•库格尔同eBay谈判时,因价格问题没有达成协议。第二任CEO特里·梅塞尔2001年5月上任后同样错过了谷歌、脸书,也就是错过了互联网发展的两次新浪潮——搜索和社交。eBay、谷歌、脸书都是足以改变互联网版图的公司,它们在各自的领域精耕细作,渐渐成为引领行业的巨头公司,威胁和撼动着雅虎的老大地位。
而雅虎也的确耗费上百亿美元成交了一堆天价资产:耗资57亿美元收购网络内容公司Broadcast;耗资36亿美元收购网络托管公司GeoCities;耗资16亿美元收购搜索技术公司Overture;耗资8.5亿美元收购社交广告公司RightMedia;耗资5亿美元收购电商网站Kelkoo。这些资产后来皆因运作不灵不断贬值甚至彻底关闭。包括第八任也是最后一任CEO玛丽莎•梅耶尔入主雅虎的4年时间,还斥资22亿美元进行了近50笔收购,但事实证明,所有的收购都是败笔。不但没有给雅虎注入新鲜活力,反而耗尽了它最后仅剩的一口气。
雅虎衰败的命运从一开始起就已经注定。和其他失败的公司一样,其病因不外乎:混乱争斗的董事会,频繁更替的管理层,摇摆不定的战略定位,争议颇多的CEO选择,士气低落的员工和人才外流……透过这些让外界看来眼花缭乱的内斗和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技术过期的问题。逐利的董事会不肯在技术上精耕细作,企图在资本市场上投机取巧,结果反而在资本市场上栽了跟头。
脸书“大器晚成”:“把不冒风险当风险”
相对于雅虎的过早成名,脸书算是“大器晚成”。
2004年问世的脸书是在苦练内功整整8年后的2012年上市。这期间互联网沧桑巨变,“网事”层出不断。
谷歌出现之前,用户用的是雅虎,那时,人们把到雅虎上看新闻看成一种习惯。谷歌的出现颠覆了人们的习惯,人们通过谷歌来搜索自己想要的资料。凭借强大的搜索功能,谷歌取代了雅虎的地位;而脸书的出现再次颠覆了人们的习惯,人们已经把每天登陆社交网当成一种生活习惯。所以,有人把脸书的出现看做是互联网继谷歌之后发生的第二次裂变。也就是说,网络新贵扎克伯格是在革命性地重塑互联网的形态。脸书问世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在用户在线总时间上超越了谷歌,排名互联网第一位。
和雅虎一样诞生在校园的脸书创办之初还很弱小,那时,扎克伯格每天都有失败的感觉。他每天都惴惴不安地担心谷歌会推出一个相同的产品,同时也在估算谷歌开发这个产品会花多长时间。因为在互联网时代,每一秒钟都有可能诞生一个新的创意。
在脸书的急剧膨胀的过程中,引起了一些大公司的垂涎欲滴。他们想以高价买进。但扎克伯格始终没有动摇。雅虎出资10亿美元被拒后其CEO特里·塞梅尔表示“不可思议”。但扎克伯格想要的仅仅是像乔布斯那样“改变世界”,并且这个目标只能由他亲自领导来完成!
在脸书由小做大的过程中,扎克伯格深有感触地说过一句话:“最大的风险就是不冒任何风险,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幻的世界里,唯一肯定会导致失败的战略就是不冒任何风险。”
那时候,搞技术的扎克伯格并不懂管理,但他并不打算把脸书交给其他人管理,而是向管理大师学习管理经验,由自己亲自管理。并组建自己有绝对控制权的管理团队。
有人嘲笑1984年出生的扎克伯格是“娃娃CEO”,言外之意就是他不懂管理,不懂市场,不懂得如何运作网站,顶多只是一个狂热而偏执的编程人员而已。扎克伯格也称自己“不是生意人”,他看重的是理想,而不是金钱。随着网站的运营对现金流的需求,他的网站不得不置身在生意规则之下,一切事务都必须像经营生意那样去做,包括后来的融资。这样,扎克伯格把脸书的理念构建为:不是为了金钱而创造服务,而是利用金钱构建更好的服务。扎克伯格始终不认为公司必须创造怎样巨额的盈利。他关注的是怎样获得新的用户和提高用户的体验,并且总是把富余资金再次投入到产品开发之中。他认为只有等公司足够大以后,才会将下一个目标定为盈利。在扎克伯格看来,增长比盈利更重要。扎克伯格在整个创业过程中,想的不是应该怎样去赚大钱,而是要先找好发展模式,获得更多用户的信任。只要用户的忠诚度上来了,盈利也就不远了。
创新引领需求:避免陷入“领跑者宿命”
任何行业的领跑人在占据市场先机的同时,也冒着极大的风险。因为市场是变化莫测难以预料并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的。领跑者在迷雾中奔跑,没有航标,也感受不到风向。勇立潮头者必须具备顽强的开拓精神和满足市场需求的意识。
作为互联网的1.0版本,雅虎这个网站名yahoo一词,是一种表示对突然出现的事物的“惊喜”。字典上对yahoo的定义:不通世故、粗鲁而单纯的人。从这个层面上,似乎可以理解,作为互联网早期的创始人,杨致远不仅在做“精”搜索技术上显得无能为力,而且也总在低估技术创新之于企业发展的意义。同谷歌运用复杂的算法来为用户提供搜索支持不同,雅虎的网页筛选过程是通过招募大量被称为“冲浪者”的人员来手工完成的,而且其搜索结果也是可以通过手动更改的。杨致远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错误,就是在搜索和门户的关系上缺乏清醒的认识。杨致远始终强调“搜索只是吸引网民来雅虎的招牌菜,留住人还要靠雅虎的媒体内容”,这种思路使得雅虎空有搜索技术的先发优势,却一直没有找到将其转化为商业价值的盈利模式,从而导致雅虎几任CEO在公司的发展上一再放弃核心业务搜索,在搜索技术上一直缺乏创新,或者说缺乏在创新上的投入。杨致远作为第三任CEO,其从幕后到台前又到最后的彻底离任,既说明他本人从一开始起就操纵在资本手中,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雅虎颓势的无可奈何。拉里•佩奇与谢尔盖•布林在创立谷歌后,他们一直在技术研发上持续增加投入。
脸书是个社交网,社会交往是人社会属性的体现。扎克伯格所做的工作,是将人的社会交往网络化,它的务实和接地气一如当初马云将大卖场搬到网上一样。扎克伯格所需要做的就是将人们交往的社会需求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一旦人的社会交往的属性借助网络能够得到实现,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从此改变。
在超过谷歌之前,扎克伯格一直小心翼翼地进行着技术革新。尽管他心里很清楚,两家公司或许在生意上并不存在竞争——谷歌以数学和逻辑为开发技术的理念基石,而脸书则是以心理学和社会学为开发技术的理念基石。但从人的需求来看,脸书受欢迎的程度迟早超过谷歌。扎克伯格所致力于的网站,就是尽可能在网络上还原人类真实的社会关系,满足人们线下交往的需求在网络上得以实现。
钻市场“空子”:不断创造客户,创造市场
德鲁克说,“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客户”,“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好的公司满足需要,伟大的公司创造市场”。
作为互联网的开拓者,雅虎打造的 “免费” 上网的模式成为互联网的特征。本着开放、分享的理念,使这一行业得以兴起并持续下去。在雅虎之前,是以美国在线为首的一些公司在发展付费拨号用户,上网的免费政策,是雅虎创始人为互联网的推广和普及做出的贡献。
然而,随着谷歌、Gmail、Youtube、eBay、亚马逊、脸书等竞争对手的不断崛起,雅虎曾经引以为荣的门户业务在几乎每一块业务上都受到了明显冲击,在搜索、邮箱、视频、社交、图片等核心领域迅速被赶超。与亚马逊和谷歌等公司占据主导的工程师文化不同,操纵在资本手中的雅虎长期占据上风的是销售文化,他们更多是寄希望于资本市场,希望通过资本运作来逐利。即便最后一任CEO玛丽莎•梅耶尔试图移植谷歌文化,但并没有带来明显的成效。
创业初期,个人经验和资源都不会面面俱到,扎克伯格也是在对市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起家的。当时,在哈佛大学上心理学专业的扎克伯格,也许是受失恋的刺激,他编写了一个可以上传照片的网站,用于对比学生的相貌。这个网站当天就获得了2.2万的页面浏览量,一度使得哈佛校内网处于堵塞瘫痪的状态。这足以说明人们获得一种新的社交渠道后,表现出来的疯狂程度是多么惊人。扎克伯格将他对人性的充分了解与自己在编程方面的天赋结合在一起,建立一个人人从心底向往、满足人们内在需求的网站。
就像苹果推出的iphone、ipad之所以能红遍全球,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它们满足了人们心底对独特、叛逆、完美的“个性化”追求,同样,脸书也是满足了人们对“个性化”的追求,用户可以通过上传自己喜欢的照片、新闻和资讯实现个性化的定制。用户可以发布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和图片,以满足自己对所期待的个性的塑造。人们获得所需要的资讯不再需要通过网络搜索就可以获得。这是脸书取胜于谷歌的关键。
所以,扎克伯格反对公司从成立之初就跟在大公司后面跑。他主张应该把经营方向选在大企业认为“不起眼”而不愿生产的产品上。他认为,市场绝不存在没有“空子”的时候,但市场的空子都是时隐时现的,需要自己去寻觅。
创业需要想象力。但这个想象力是立足于对市场了解,能够迎合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的基础上。在进行一个项目之前,如果不去搞市场调研,不去预测市场,不搞市场营销,只知道盲目扩张,或者只是一窝蜂地“跟风”,这种不懂市场规律的行为,很难做大项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只有牢牢把握市场脉搏,才能走在前面。
企业是为了满足那些需要它的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的需求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即企业应该把为客户创造价值作为出发点而不是为照顾投资人和员工的愿望或利益而存在的。做企业应该以市场(客户)为中心,一旦背离这个需求,其结局不言自明。
剧变时代,谨防“大企业病”
商业如戏,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在高科技公司的发展史上,有过太多曾经如日中天的企业,一旦科技潮流和用户需求发生变化,这些巨头公司或因盲目自大,或因对市场判断错误,或因官僚气息严重对市场反应迟钝,在新技术层出不穷,旧技术逐渐没有市场的情况下,他们会逐渐星光黯然,悄然退出历史舞台。比如雅虎,比如诺基亚,比如摩托罗拉,尽管他们曾经改变了科技发展的轨迹,代表了一个时代科技发展的高度,代表着一个行业的发展水平,然而,在新技术的挑战下,他们也只好无奈落幕,黯然离场。
从1995年到2016年,雅虎的互联网之路走过了二十年。从最初如日中天四处收购,到中期错失发展良机,再到晚期贱卖自己,雅虎的命运令人唏嘘,更引人深思。如果仅以门户网站来衡量,雅虎作为行业的领先者,即便是在目前,雅虎依然是仅次于谷歌和脸书的美国第三大网站,在财经、体育等资讯业务上也还占据着相当优势。
类似雅虎这样的令人唏嘘感叹的企业,还有像摩托罗拉、诺基亚这样的手机领跑者,因为固步自封,缺乏创新而导致退出历史舞台。企业要做到基业长青,就是要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处于动态调整中,而非传统的一味强化巩固。当一个企业发展越大,建立的核心能力越强,筑起的墙越高,应对市场的调节能力就越弱。2013年马云将阿里巴巴拆分为25个事业部甚至更多,马云认为,“小的就是美的”,认为把大公司拆成小公司运营,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唯有众多“小而美”组织出现,才能够养成开放的生态系统而非封闭的帝国形态。正所谓“船小好掉头”。“小”意味着“灵敏”、“敏捷”,意味着易于感知市场并围绕市场需求开拓创新。
做企业需要以“钉子”般的精神专注于细分市场,既要有掘地三尺的专业深度,又要有放眼千里的行业宽度。恐龙庞大却早已销声匿迹,蚂蚁弱小却始终繁衍不息。剧变时代,做“精”做“新”比做大更为关键。“精”,意味着立足现在。“新”,意味着把控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