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的作用--
当你登上人生舞台时,是什么场景?
在那种环境中成长对于今天的你有什么影响?
你基于自己的成长环境做出了哪些创造性解释(决定)?
我出生在一个工业城市的大厂生活区。
我的父母都是工厂的工人。那时候,一个厂就象是一个独立的小社会。厂区除了生产工厂外,还囊括了生活基本所需的各项设施:学校、食堂、澡堂、商店、副食品店、医院、灯光球场、电影院等都是本厂的,甚至有自己的冷饮厂。邻居们都是同一个厂的,所以彼此间非常熟络,而且安全,我们小孩子们经常跑来跑去,吃饭的时候不管在谁家都可以混上一口,可以说孩子们都是吃百家饭长大的。
小时候,我感觉每个家都是差不多的。我们住在差不多一样的房子里,都是那种前苏联的款式,每家不管孩子多少,住房面积都差不多,家具摆设也差不多,无非就是床、桌子、柜子等。不同的,就是“软件”,也就是床单、窗帘、桌布、门帘等这些软软的布制品。
我的爸爸非常擅长做木工活,家里所有的家具几乎都是爸爸做的,从一根根木头变成家具,从锯到刨光到上漆,都是爸爸一人完成;妈妈呢,则非常手巧,家里所有的布制品,无论是大人小孩的衣服还是被子门帘,都是妈妈缝制的。我的童年印象,就总感觉爸爸在敲敲打打,而妈妈呢,一边跟邻居阿姨们聊着天,一边手上不停地织着毛衣,还时不时比划一下针法呀松紧呀什么的。爸爸的木工活和妈妈的手工活,在整个厂都是出名的,经常有叔叔阿姨请他们帮忙,这也一直是我引以为傲的。
小学6年级以前,我上的是厂矿的子弟小学,同学们的家长都是同一个厂的,老师们跟我们的家长一般也都熟悉,所以整个氛围一直是融洽的。家长几乎不用管我们,早上自己起床上学去了,放学回来就吃饭,作业都是跟同学们一起完成的,然后就在楼下疯玩,直到听到谁的家长喊了,我们才一哄而散,各回各家。
暑假呢,每天上午是写作业时间,中午早早的吃完饭,就跑着去等游泳池开门。我们厂的游泳池夏天每天开两个时间:中午12点到1点半,下午4点半到6点。这个时间,是我们雷打不动的游泳的时间。游泳证是早就办好的,我们在家就换好泳衣,不到12点就在游泳池门口排队等开门。门一开,我们就哄着往里跑,一边跑一边脱衣服,直到剩下里面的泳衣,脱下来的衣服往网兜里一塞,跟到更衣室里随便找个墙上的钉子挂上,就再往泳池跑,往往是头几个跳到水里的。然后呢,基本上是一直泡在水里,直到关门的哨声响起,我们赶紧爬上岸,走几步,再冲刺着跳到泳池里,游到对岸再游回来,才心满意足的出来。我会游泳是逼出来的,只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姐姐们带着我去游泳,把我往浅水区一放就跑深水区去玩儿了,我看着她们好羡慕,只好自己扒着泳池的边一点点蹭过去,到了深水区,就开始试着憋气、闷头游,还掺和跟她们一起潜游摸石子,慢慢就会了。
不游泳的下午,我们要么去看电影,要么就拿着席子,铺在楼道里阴凉通风的过道,一群孩子们或者打牌,或者看书,困了就睡一觉。
晚饭我们都是在楼顶或楼下吃的,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这样,端着饭吃。吃完,我们再把凉席往楼顶一铺,孩子们围着就开始聊天呀讲故事呀。往往会讲到鬼故事,最后胆小的就会喊“别再讲啦”,然后就三三两两散去,躺到自家的凉席上,看着满天的星光,慢慢睡着。没错,我们的夏天晚上都是在楼顶睡觉的。
那个年代我们普通家庭,还没有电视机、电风扇这些电器。家里的灯光是昏黄的,还经常停电。晚上即使在家里睡觉,门窗也都大大的开着,因为通风嘛。根本不担心进贼,因为家家条件都差不多,家里并没有多余的存款,也没有贵重的物件,谁会来偷呢?
大概到我小学五年级左右吧,邻居家才买回来第一台电视机。孩子们稀奇坏了,以后晚上的固定节目,就变成了跑到邻居家看电视。小小的房间里满满的坐着孩子们,自带板凳。
而以前的家长,也对孩子的安全大大咧咧的。别说游泳不会看着了,就是孩子跑出去一天也不怕,反正晚上饭点时会自动回来的。如果不回来也一定在谁家蹭饭了,丢不了。
夏天还有件幸福的事就是看电影。那时候暑假电影票是5块钱一张,整个暑假的电影随便看。新片上的时候,我们基本都泡在电影院里。看门的大爷对我们再熟悉不过啦。要知道,我是从两三岁起,就跟着哥哥混电影院的,我们经常随便找个大人跟着,捏着大人的衣角就进去了。散场时就跑到厕所呆着。经常晚饭时候妈妈是去电影院找到我们俩的。所以看门的大爷对我妈妈也很熟了,后来一聊,嗨,还是老乡。
这就是我的童年。如果除去家里紧衣缩食的经济条件,和父母因为孩子多而对我的忽视来说,我的童年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快乐的。现在想起来,我还是觉得很快乐,嘴角不由自主地上扬,仿佛看到一群小P孩打沙包、捉迷藏、拍画片。
也感谢我的童年,给了我一颗平常心。我们不需要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反正谁谁都差不多。我们对物质要求不高,因为物质匮乏时也是那么快乐。我有非常强的集体意识,因为那时几乎任何时候都是一群孩子们在一起。我爱上看书,是因为童年时没有其他的娱乐节目,书籍打开我认识世界的大门,并给了我广阔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