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真与诗意相遇”
孩子,其实,你可以的......
The Dot《点》绘本画面简洁,作者通过画面大量留白,把无限想象空间和感慨留给读者。故事结构和文字都很简洁,但情节铺排却有不容小觑的力道,令我们看到心态的重要性···一个自认不会画画、没有艺术天分的孩子,在美术课上愁眉苦脸,老师一个简简单单的行为,却给她带来人生极大转折点。到底发生了怎样的事,让这个可爱的孩子爱上自己最讨厌的画画,而成为一个“大画家”···
作者Peter.Reynolds是著名童书作家插画家。绘本风格独特富有创意。他认为,每个孩子都具创造力,即便是长大的孩子亦然。但令人惋惜的是,孩子们太早被一大堆规则束缚。其实当我们拿起画笔表达自己,大可勇敢地一头冲向那未知,丰富无比的个人创作世界!《The Dot点》名字耐人寻味,一语双关,只要家长和老师能给孩子一点点鼓励,他们就有信心做得更好,发挥潜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故事听来神奇,其实内容很简单,不是孩子突然被打通任督二脉,或者有什么人生奇遇,一切只因老师一句话,一个动作。绘本中,老师一个小小举措,几句简单智慧的循循善诱“那就随便画一笔,看能画出什么。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作为家长的我们也是如此。这样的故事显然不只是给孩子看,还可以跨越年龄和时间限制,对所有人予以启示,而那些内涵则需要我们慢慢品味。
~这不,美术课结束了,她还是一动不动坐在椅子上。图画纸上什么都没有。老师走过来,弯下腰看了看那张白纸说:“啊!暴风雪中一只北极熊。”“真可笑!”她说,“我就是不会画画!”老师笑了:“那就随便画一笔,看看能画出什么。”抓起一支笔在纸上狠狠戳了下。“完了!”老师拿起图画纸仔细研究起来,“嗯”,然后把图画纸推到她面前,轻声说:“现在,请签名。”她想了会儿,“好吧,也许我不会画画,但会签名。”
~一周后,当她走进美术教室时,惊讶地发现老师办公桌上方挂着一样东西。那是个小小的点——她画的那个点!还用波浪形金色画框装了起来!“哼!我还能画出比这更好的点!”打开从没用过的水彩颜料,说干就干。她涂啊涂,一个红点一个紫点,一个黄点一个蓝点。突然,一个蓝点和红点交汇,中间出现一个紫色的点。她一直不停尝试下去,又画出许多不同颜色的点。“如果我可以画小点,就可以画大点。”说完就拿起了一只大画笔,在一张大纸上挥毫。她甚至在没画点的情况下,让纸上出现一个点。
~几周后。学校艺术展上。她画的各种各样的点,让大家大开眼界。她注意到有个小男孩,在认真看着她的画。“你真是个大艺术家,要是我也可以画画,该多好啊!”“你当然可以,我可以保证”。“我?不可能,即使用尺子比着,我连条直线也不会画。”男孩说。她笑了,递给他一张空白纸:“画给我看好吗?”男孩画起来,画的时候笔在颤抖。她盯着男孩的画看了一会儿,然后说,“请在这里签名。”
一个奇妙的点,看似简单,随意,却引发了孩子内心更加奇妙的变化。生动,智慧,温情。恐怕这才是教育的真正含义,不动声色,不强求,不评判,不指责,却蕴含了浓浓的信任,关切,接纳与抱持。孩子可能并不确切地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感觉瞬间被激发,创造力,想象力,自尊要强,共同汇聚成笔下那个神奇的小点。即便是一张白纸,老师的慧眼也能看出北极熊,穿越到现实之外的想象空间。老师的鼓励,更是让孩子有了尝试的空间和冲动,没有任何约束没有任何规则,可以任意挥洒。五彩斑斓的小点,从笔下诞生,不断延续扩展,交错叠加,产生奇妙的视觉效果。孩子的兴趣被激发,主动性越来越高。签名,也是神来之笔。名字,意味着独立自主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思维,独特的表现,当这样的主体性被看到被尊重,孩子瞬间就长大了。她开始学着重视自己,试图呈现更大的自我价值感。
然后,老师又做出了一个让孩子吃惊,意外的举动,那个随意涂抹的金色小点,被精心装裱悬挂起来。郑重其事。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是真正的为人师表,不是那些空洞重复的你好棒,而是真诚的赞赏,容纳和无条件信任。孩子突然意识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确实有这样的位置,就像是他们同样需要反复确认,在父母心里也有这样的位置。曾几何时,他们可能叛逆反抗,可能冷漠孤僻,可能麻烦不断,其实,他们只是在呼唤在验证,焦躁不安地等待父母的关注与理解。当孩子足够确认了自己在父母,师长心中的位置,随即也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于是,开始构建自己的价值感。她有了创作的动力,激情,她也有了关注别人,感受别人的能力。因为她自己也被看到,被感受到了。于是这样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注,互相理解,宽容相待,得以传承。生生不息。
这也是孩子长大的过程,是从小婴儿开始的心理发展过程。父母的耐心照料,及时回应,悉心解读,鼓励肯定,无条件的关注与接纳,让孩子逐渐形成坚实的自我,不再完全依赖,而是有能力学步,有能力承受挫折,蹒跚前行。也许,有的孩子缺乏来自父母的这样的抚育,那么之后进入幼儿园,进入学校,他们仍有机会从老师那里,从师生关系里得到这样的补偿。就像绘本中的那位老师,经验丰富又温暖宽厚,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给孩子不是父母胜似父母般的关爱。面对一个略显叛逆倔强的孩子,老师对她的解读丝丝入扣,充满智慧,也透露出人性的温情。这样的抱持,让孩子变得柔软,开始学着自我探索,自我挖掘,不再对抗,而是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
结尾,两个孩子的对话,同样让人动容。一个大姐姐一个小弟弟,一个曾经的叛逆少女,一个今日的自卑少年。两人就这样相遇了。这样的相遇,似乎也是一个象征,一个隐喻,预示了某种心理能量的传递,递增,流转。在那些充满点点的天才画作前。女孩已经有能力,去鼓励别人,共情别人。就像自己的老师那样,成为一盏路灯,照亮自己的内心,也照亮别人回家的路。或许,我们都需要有这样的信心,坚信在某个路口,某个拐角处,有人,会为你点亮这样的一盏灯。同时,你也会在不经意间,成为别人眼中的,那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