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P.E.T工作坊大群邀请我做第一期沙龙分享者。课题是老师家长学生的话题。
这次采用了讲故事,尽量只描述事实不评论,给大家自己觉察的方式。这个方式我很喜欢。有趣的是,第一天很多人来不及反应和回味,第二天互动反而延绵不断。世界本来就是多面的,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时,或不给答案自己做题时,反而需要时间了。
在这件事情上,我也有新发现,以前是多么自豪于自己尝试的努力,做出的观察和评论,对家长的支持和指导。后来兜了一圈发现,总有你搞不定的刺头,客观的事件罗列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以前是有着多么无知的热血啊!
来看分享的部分案例:
正案例2 跳入问题区的班主任 如何破
有一次,默契的家委代表截图给我看家长群里因A抓伤B引起的争执现象,我看了很不是滋味,也很无奈、不安,因为我看重集体的和谐,看重经营班级背后的价值,成果。我怕这种公共群吵架行为影响班级荣誉感凝聚力,或给我带来一些需要后续处理的麻烦。显然,我当时从旁观者跳入了问题区。我问了家委代表的她的感觉,她说的话让我豁然开朗。
她说:也没什么,世界本来就是由不同的人组成,一起展现在大家面前,多元地了解,也不一定是坏事。
你看,家长里也有明白人,给了我一份不可多得的勇气。想要一个班级如一条干净的桌布,让自己看不到也让别人看不到顽固的黑点,是无知的幻想。黑点的存在也是衬托洁白的必要元素啊。
A原型案例:班级有炸弹型的娃,是劫,不是谁的错。
且称孩子A。
1食堂里A吃好饭(经常只吃一点点)去另一个男生跟前说话,坐着的男生说:私闯民宅。 A就拿钢勺子甩啊甩结果甩出去割伤了对方眼睛旁的位置,1厘米的血口子。 A没哭
问他你听到“私闯民宅”后想什么,他说“我以为这是一句坏话”。为什么你这样想?“因为我读的书太少了”A没哭
2.A走过教室走道绕了路,经过了班里最矮小成绩最弱的小男生身边,小男生用手勾了他一下,他很快回击抓伤对方的脸,流血。
。。。。。
类似事件很多,每次伤口在脸部,A没哭。
3.A和一个男生玩耍,也是因为什么话推了对方一下,对方也推了他,A哭了,他说“他推的很重”。
从事件横向比较,对于“感觉比他弱”的男生,他倾向于抓脸部。并且不哭。认为“对方在说我坏话”,我倾向于判断他有受害者防御性攻击的习惯。
对于比他力量强的,也有受害者理解倾向。从哭了可以看出他有痛感,有委屈,但是他对自己先动手的事实没有什么解释。
A的家长的确面临很多的压力,一般会动手的孩子,都不是从小学才开始的,A妈妈说幼儿园也冲突多,带他看过中医,针扎手指调理。
打人是一种选择,或者一种需要。 如果一个孩子选择动手,是他非常无助下的自动反应。那么他为什么小小年纪那么无助? 或者有这样一个需要?
这个孩子或许一半还有先天原因。
而经常动手的情况下,如果家长还认为:我孩子打人可能也是被逼的,对方不惹他,他不会打的。这类思维本身就是受害者思维,不肯面对事实的一种体现。
这样的孩子和家长本身也很无助,可在班里,有如定时炸弹。
案例3感悟-----对于这样类似的孩子,老师其实能做的很有限,所以我看清自己的有限和普通,放弃拯救的心态,收起自己的虚假接纳,少做就是帮他帮自己。
遇到的心力交瘁,或许是劫, 但我要记得:不是我的错。且不要去增加错。
我选择承认自己以前的无知,妄想通过爱,呼唤爱,放手又哄骗齐上阵,班级就不会反复发生A的攻击性行为,现在,我诚心接纳对某些事情的无能为力。因为家长自己的功课远远大于我的。我做到公正,不“加害“儿童心理,就是我要修的功课。
现在,我更清晰自己不能做什么,能做什么了,智慧刚刚开始萌生——就如澄子提到的“印刻者”概念。我们作为印刻者,或者重要他人,更加有了敬畏之心,手中有权胜似无权,用好自己的影响力,否则,承认无知吧,也好,心平气站成一棵树,什么都别做,化身旁观,安全,温暖的环境元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