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刘启作为汉代“文景之治”的延续者,比起他的父亲刘恒,他要更低一级。虽然在他统治下,汉朝依旧维持着汉文帝时候的黄老思想,但有一点微微的不同,那就是汉景帝推行的政策“削藩策”。
作为太平盛世“文景之治”里的景帝,是历史上的知名人物。和文帝相比,他对内继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对于文帝时期势力不断扩大的诸侯,采取了制约的措施,即削藩巩固君权,但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其实,刘启在少年时期和诸侯国结下了很恶劣的关系。据说当时汉文帝时,吴王太子刘贤入朝,由此得以陪伴皇太子刘启饮酒玩乐。吴太子和皇太子玩博戏的时候,吴太子在棋桌上争强好胜,态度不恭,将棋子撒在了地上。太子刘启愤而拿起棋盘,重砸吴太子头颅,当场就将吴太子砸死。
儿子被太子刘启误杀后,吴王刘濞很是愤怒,从此不遵守诸侯对天子的礼节,称病不朝。朝廷以为他是因为失去儿子的缘故,未加追究。但后来经过查实,确证吴王并没有什么病,但一直不朝,就拘押了吴国使者。吴王惶恐不安,心生怨恨,开始起了反叛之心。后来,吴王派使者代他秋季朝觐,皇帝又问起吴王,使者回答说:“吴王实际上并没有生病,只是因为朝廷禁锢了好几个吴国使者,吴王害怕,所以才假装生病。请陛下捐弃前嫌,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于是,汉文帝仁爱就赦免了吴国使者,又赐给吴王几案和手杖,体谅他年老体弱,允许他可以不再朝觐。但吴王却以为朝廷软弱,反而愈发骄横。
重要的是,其实吴王刘濞已经暗中准备了四十来年,他私自铸钱,又煮盐贩卖,积聚了大量的财力;另外为了积蓄武装力量,他还招纳逃犯,谋反之心越来越显露出来。介于当时的形势,谋臣晁错极力主张景帝刘启削夺各王的封地,即削藩,以绝后患。
刘启深思熟虑后,听从了晁错的建议,决定先削夺吴国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刘濞见朝廷开始动手,不愿束手就擒,在汉景帝前元三年联合各地诸侯王打着诛杀晁错、安定国家的旗号,正式反叛作乱。这次叛乱共有七个诸侯王参加,史称为“七国之乱”。
刘启知道了七国反叛的消息,就派太尉周亚夫带领三十六个将军去攻打吴国、楚国;派曲周侯郦寄攻打赵国;派将军栾布攻打齐国;派大将军窦婴屯兵荥阳,监视齐国、赵国的军队。窦婴向刘启引见曾担任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刘启召袁盎进宫相见,袁趁机劝说刘启杀掉晁错,以保国家安全,平息诸侯叛乱。当时的刘启虽然内心极度不愿意,但是真的因为底气不足,担心七国叛变事成。刘启最终采纳了袁盎的计策,杀害了晁错......这估计是刘启一生中做过最后悔的事情吧?就和当年他爹被迫流放贾谊一样。
但是结局是:在一群忠臣的极力扶持下,中央的职权得以巩固,七国叛变失败。汉景帝心里苦啊。早知道会赢,就不该杀晁错了。总之这个闹腾了半个多世纪的重大诸侯问题,终于得以解决。
匈奴狼子野心,汉景帝当时候也注意到了,知道这是一个不好招惹的邻居。但是因为当时刚刚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朝的能力还不足以和匈奴相对峙,只能先内心隐忍着。究其原因,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战马身上。匈奴的马膘肥体壮,而中原的马一个个都待着一身的赘肉,战场之上立分高下。所以景帝时期,大力发展养马业,军马生产颇具规模,属于官府的马匹发展到了40万匹,民间的尚且未计,为军队作战提供了优良的马匹。
汉景帝在减少赋税方面也是卓有建树的。看过上一章汉文帝的同学应该知道(为上一章打广告【偷笑】),到了汉文帝时期赋税变成了所得的十五分之一,但是到了汉景帝时期,赋税直接降到了原来的一半,即为说得的三十分之一,已经少得不能再少,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回到现代,就像一个普通家长攒个半年,都可以交五万一年私立学校的学费了!
汉景帝比起他老爹有更大的野心,这也就注定了他有着更大的目标。这也就使得了汉景帝才继位不到三年,就引发了七国之乱。景帝依然执着,发展农业,降低赋税,推动法规,改善民生。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因此,他多次下令给郡国官员,以劝勉农桑为首要的政务。 景帝允许居住在土壤贫瘠地方的农民,迁徙到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的地方从事垦殖,并“租长陵田”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可以想象那个年代,竟然每个农民都有自己的土地种。同时,还多次颁诏,以法律手段,打击那些擅用民力的官吏,从而保证了正常的农业生产。
你可以说他是一个集野心和稳重于一身的人,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他华丽的一笔,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不能磨灭他卓越的功绩。是的,就这样,经过汉景帝时代,汉王朝的根基更加牢不可摧。